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 D.“天人感应”理论 |
“大量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而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这里描述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 |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
C.《日出·印象》 | D.《格尔尼卡》 |
恩格斯说:“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下列文学作品中能较好的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巴黎圣母院》 | B.《安娜·卡列尼娜》 |
C.《老人与海》 | D.《约翰·克利斯朵夫》 |
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
A.宣传发展了人文主义 | 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
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 D.促进新的生产关系发展 |
《英国通史》(钱乘旦、许洁明合著)记述:“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民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 D.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普朗克曾于1913年亲赴瑞士,礼聘尚是一介书生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因此对普朗克执弟子礼。纳粹横行期间,普朗克与大多数德国知识分子一样,对纳粹暴行保持沉默。对此,爱因斯坦表示永不原谅,从此再未与普朗克联系过。这是因为爱因斯坦认定
A.成就已远远超过普朗克 | B.捍卫人类和平与正义是科学家的必需价值观 |
C.已移居美国,联系不便 | D.科学研究繁忙,无暇顾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