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情分》
张曼娟
(1)下着梅雨的季节,令人心浮动,生活烦躁起来。尤其是上下课时,捧抱着大叠讲义,站立在潮湿的街头,看着呼啸如流水奔涌的大小车辆,却拦不住一辆计程车,那份狼狈,无由地令人沮丧。
(2)也是在这样绵绵密密、雨势不绝的午后,匆忙的赶赴学校。搭车之前,先寻觅一家书店,复印若干讲义给学生,因为时间的紧迫,我几乎是跑进去的,迅速将原稿递交从未谋面的女店员。
(3)那女孩有一双细白的手掌,铺好原稿,发动机器,她先复印了两张尺寸较小的,然后将两张复印稿并排成一大张。抬起头,她微笑着说:“这样不必复印八十张,只要复印四十张就够了。好不好?”
(4)我诧异地看着她继续工作,在复印机一阵又一阵的光亮闪动里,也诧异地看着她的美丽。原本,她长的五官平凡无奇,然而,此刻当我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这样宁谧的气氛中,她不再是个平凡的女孩。
(5)我看着她仔细地把每一张纸整齐裁开、叠好,装进袋子,连同原稿还给我。付出双倍劳动,却只换来一半的酬劳,她主动做了,还显得格外光彩。
(6)离开的时候,我的脚步缓慢了些。焦躁的感觉,全消散在一位陌生人善意的温柔中。并且发现,即使行走在雨里,也可以是一种自在心情。
(7) 第二次去澎湖,不再有亢奋的热烈情绪,反而能在阳光、海洋以外,见到更多的更好的东西。
(8) 望安岛上任意放牧的牛群;刚从海中捞起的白色珊瑚,用指甲轻划,会发出“铮”的声响。夏日渡海,从望安岛到将军屿,一个距离现代文明更远的地方。有些废弃的房屋,仍保留着传统建筑风格,只是屋瓦和窗棂都绿草盈眼了。岛上看不见什么人,可以清晰听见鞋底与水泥地的摩擦声,这是一个隔绝的世界呢!
(9)转过一丛丛怒放的天人菊,在某个不起眼的墙角,我被一样事物惊住了——一部蓝色的公用电话。
(10)不过是一部公用电话,市区里多得几乎感觉不到;然而,当我想到当初设置计划,渡海前来装置、架接海底电缆……那么复杂庞大的工程,只为了让一个人传递他的平安或者思念,忍不住要为这样妥帖的心意而动容了。
(11)一个月的大陆探亲之旅,到了后期已如残兵败将,恨不能丢盔弃甲。大城市的火车站规模不小,从下车的月台到出口,往往的上上下下攀爬许多阶梯,那些大小箱子早超过我们的负荷能力了。
(12)那一次,在南方的城市,车站阶梯上,我们一步也挣不动,只好停下来喘息。一个年轻男子从我们身边走过,像其他旅客一样,而不同的是他注视着我们,并且也停下来。
(13)“我来吧!”
(14) 他温和的说着,用卷起衣袖的手臂提起大箱子,一直送到顶端。我们感激地向他道谢,他只笑一笑,很快地隐遁在人群中。
(15)身着白色衬衫的背影,笑容像学生般纯净,是我在那次旅行中,最美的印象了。
(16)现代人因为寂寞的缘故,特别热衷于“谈”情“说”爱;然而又因为吝啬的缘故多构筑在薄弱的基础上。
(17)有时候,承受陌生人的好意,也忍不住自问,我曾经替不相干的旁人做过什么事?
(18)人与世界的诸多联系,其实常常是与陌生人的交接,而对于这些人,无欲无求,反而能够表现出真正的善意。
(19)每一次照面,如芰(jì)荷映水,都是最珍贵而美丽的人间情分。本文一共讲述了三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这几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我为什么诧异?为什么那女孩“五官平凡”,我却觉得她“美丽”而且“不平凡”?
为什么离开复印店的时候,“我”的脚步放慢了?(用原文回答)
从作者对车站帮我拿行李的男子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这位男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经济建设,吸引外资,促进合作,离不开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就是本文提到的人与人之间,与陌生人之间,甚至不曾谋面的人之间的相处状况。通过阅读,结合现实,你对身边软环境的建设有何感想和建议?
爱的礼物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
“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芬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再说,我也没处放。”
“哦。”她脸上的笑容立刻飞走了,垂下手,慢慢地走开了。从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后悔,因为我无法忘记她准备送我礼物时眼中的期待与爱,那是只有在孩子的眼光中才能找到的纯真;而且我同样无法忘记我拒绝后她眼光中的失望和沮丧。我立刻找到她,诚恳地说:“你送我的那张好看的画呢?”她看着我,面无表情:“我想你可能不喜欢,所以送给别人了。”
她的表情和决定让我很难受,我想尽可能挽回自己的过失。“也许你愿意再画一张送给我?”我试探地问。
“你喜欢吗?”
“是的!”我努力回忆那张画,我这回不再以一个成人的眼光去看,而是以一个山区10岁孩子的眼光去看它,“那么多种颜色在一起真好看,而且小仙女的梅花耳环很漂亮!”
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我今晚再画一张,明天送给你!”
我看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
从那以后,我经常收到学生送我的礼物。那些礼物实在不值什么钱,但对我来说却无比贵重。因为当他们送礼物时,可以从他们微笑的脸上看出,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稚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沮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请在过渡处第4自然段方框内写一句能衔接上下文的话。
本文生动描写了小女孩的神态,也传神地表现了她的心理。表现她对老师的爱并期待老师收下礼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自信老师一定会喜欢礼物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她遭拒绝而失望、沮丧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的脸立刻亮了起来”一句则表现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2分)
小女孩画的“小仙女”像“夜叉”,并不美,可为什么老师还说那是张“好看的画”呢?
“我望着她的小脸儿,这跟大人想要以昂贵的礼物换取实惠、换取感情时的表情多么不同啊!”一句中,“不同”之处在于:大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她”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说说本文最后一句“那满得快要溢出来的爱,正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黄金”这一比喻句含义。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结构上看起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全文的标题“爱的礼物”蕴含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在文中划线处填入恰当的动词
作者写捕鸟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选文写了在冬天的百草园中的哪些活动?详写了哪一种?
语段中加点的“这”|指代 。
语段中为什么要写拍雪人和塑雪罗汉?
语段中括号里的文字的作用是:,“张飞鸟”中引号的作用是:。
雪地捕鸟的条件是什么?请用语段中的语句回答。
这段文字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什么作用?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1)未尝识书具()(2)伤仲永()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稍稍宾客其父() 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泯然众人矣。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课文最后一段说:“其受之于天,贤于材人远矣。”从选文中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的人的启迪:
①对家长:;
②对学生:;
③对教师:_______ 。
邂 逅 霍 金
①自从《时间简史》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知道霍金的人越来越多。青年人争相阅读《时间简史》,一时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我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我对霍金以高度残疾之身写出如此经典著作的精神和业绩,却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②我知道霍金是剑桥大学的,想不到在来剑桥的第二周就见到了他。
③那天下午,当我们经过剑桥河边的时候,忽然我见到前面缓缓驶来一辆轮椅车,上面坐的正是霍金——和以前在照片上见到的完全一样。
④车驶近了,我却吊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他静静地过去。
⑤这是一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的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显示着超常的魅力;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⑥或许是霍金独特的形象震撼了我。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热情的表现。
⑦或许是周围的人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⑧霍金的轮椅渐渐消失了,就像路上无数过往的行人一样。
⑨霍金是不幸的,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⑩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疾病固定在轮椅上三十多年的人,却坚持说自己是个快乐的人。他的思维穿越时间和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和严密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⑾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⑿我更庆幸霍金生活在剑桥,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宝贵。
⒀愿霍金在平静中度过他不平凡的一生。结合全文回答,霍金“超常的魅力”除目光以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不少于三点)
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作者说“霍金是幸运的”,其理由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第⒀段中,作者为什么希望霍金能够在“平静”中度过他的一生?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霍金的脸庞充满恬静的微笑,他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幕上缓慢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因为罕见的疾病而瘫痪的霍金始终坚持说“自己是一个快乐的人”,联系材料中他的精彩回答,你认为他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9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草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向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几段文字主要写了闻一多哪些方面的“说”和“做”? (3分)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外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我们要准备向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两句话体现了闻一多的什么特点? (4分)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体现了闻一多什么精神? (4分)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请问闻一多先生“巨”在何处?“高”在哪里? (4分)
历史上像闻一多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你能列举一个人物,并简述他的事迹吗?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