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并退还家,用崇《孝经》”;“佛生西域寄传东夏.原其风教殊乖中国,……既非正教所以废之”;“佛图遍海内,士女为僧尼者十六七,縻费公私岁以巨万”;“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北周武帝不顾世俗偏见,从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毁破前代关山西东数百年来官私所遣一切佛塔,扫地悉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寺庙,出四十千,尽赐王公,充为第宅。三方释子,灭三百万,皆复军民,还归编户。”
——摘编自费长房《历代三宝记》
材料三 北周武帝灭佛,时间较长,涉及面广,触动深,成绩很可观,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当时有人称赞说:“帝独运远略罢之(指灭佛),强国富民之上策”。灭佛事实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指北齐),西定妖戎,国安民乐”的作用。正因为北周成功的灭佛运动,才使它国力大大增强,为灭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周武帝灭佛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北周武帝灭佛产生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8年8月30日)上谕曰:国家设官分职,各有专司,京外大小各官,旧制相沿,不无冗滥。近日臣工条奏,多以裁汰冗员为言,虽未必尽可推行,而参酌情形,实亦有亟当改革者。……如詹事府本属闲曹,无事可为;其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等衙门,事务甚简,半属有名无实,均著即行裁撤,归并内阁及礼兵刑部办理。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四
材料二(1898年9月26日)上谕曰:朝廷振兴庶务.一切新政,原为当此时局,冀为国家图富强,为吾民筹生计,并非好为变法,弃旧如遗。……所有现行新政中裁撤詹事府等衙门,原议将应办之事,分别归并,以省繁冗。现在详察情形,此减彼增,转身周折,不若悉仍其旧。著将詹事府、通政司、大理寺、光禄寺、大仆寺、鸿胪寺等衙门,照常设立,毋庸裁并。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七
材料三 梁启超指出:“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是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谢俊美著《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材料四 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愒,虽经严旨敦迫.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锺麟总督两江、两广地方,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迨经电旨催问,刘坤一则籍口部文未到,一电塞责。谭锺麟且并电旨未复,置若罔闻。
——《清德宗实录》卷四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光绪帝两次上谕的内容有何不同?是何原因?
(2)材料三、四从哪几个方面指出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从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对当今的社会变革有哪些借鉴意义?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是一个“整体”与“割裂”的世界,是一个“冲突”与“交融”的世界,是一个“精彩”与“无奈”并存的世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使得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必须援助欧洲。美国负责经济事务的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忧心忡忡指出:“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这种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
“战争使我们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为了使经济扩张与生产能力相协调,必须将战时的特殊需求转变为可持续的和平经济发展的需求。”
——《1947年总统经济报告》
材料二 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具有文化亲缘关系的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合作。建立在具有文化共同性的国家基础之上的国际组织,如欧洲联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援助欧洲有哪些经济意图?为此,它又采取了什么具体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核心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盟“远比那些试图超越文化的国际组织成功”的历史原因。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依据材料三,从上图中每选出三个同类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多样,层次分明,立意明确;词语选择准确,文字逻辑清晰;史论结合,280字左右。)

近代铁路修建对世界经济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铁路也经历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历史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
——《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
——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自治》
材料三 1970年,中国和赞比亚、坦桑尼亚合作建设了坦赞铁路,该铁路全长1860.5公里,全线建桥梁320座,隧道22座,耗时6年全线通车,成为东非和中南非洲的运输大动脉。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人民币,共运发各种材料设备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万人次,有66人为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4年12月1日,中国铁建承建的尼日利亚铁路宣告全线铺通。该项目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将达20万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铁路建设的发展直接受益于哪两项技术的进步?(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长期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3分)
(3)材料二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分)
(4)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在非洲承建的铁路具有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说明这些铁路能给当地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5分)

2014年9月是孔子2565岁诞辰月,“两岸三地”和全球华人及相关组织用祭孔活动对其表达敬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即今天的孔庙。孔子生前所住的三间房屋改成寿堂,孔子生前所使用的衣、冠、车、琴、书册等保存起来,并且按岁时祭祀。这是诸侯祭孔的开始。
材料二 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汉代的主要祭孔活动有: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自淮南还京,经过阙里,以“太牢”祭祀孔子。开皇帝祭孔之先。
汉元帝在位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公元29年,光武帝派遣大司空宋宏作为特使到曲阜祭祀孔子。
公元59年,汉明帝于太学及全国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汉桓帝下诏重修孔庙,任命孔和为守庙官,并立碑记载。
材料三 据新华网报道,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纪念孔子2556岁诞辰大会,并发表了《人类文明交流交融》的重要讲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两岸三地”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活动。
曲阜是祭孔的主会场。9月28日8时10分,万仞宫墙城门徐徐打开,浩浩荡荡的祭孔队伍沿孔庙中轴线,徐徐前行,来到大成殿前参加公祭及传统祭祀活动。
世界各地的30余家孔庙、文庙和孔子纪念地一起参与祭孔活动,CCTV以特别节目的形式,用3个小时的宏大篇幅向全球直播。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获得许多历史信息。按要求填写下表。

领域
信息
政治现象

经济现象

文化现象

(2)根据材料二,归纳说明汉代祭孔活动的特点。依据所学知识,概述如此祭孔的原因。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祭孔活动有哪些继承和创新?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546年,时年18岁的戚继光听闻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1555年赴任浙江后,戚继光前往金华、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并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鸳鸯阵,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炮、兵械、战舰等装备。嘉靖、万历年间,在人民的支持下,戚继光率戚家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当重用戚继光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死后即被弹劾免职,回乡后不久病死。他撰写的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都被收录《四库全书》。相传戚继光曾率军于中秋之夜抗倭获胜,次日军民补过中秋佳节,至今浙江台州一些县市仍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戚家军穿绳扎于腰间充战时干粮的“继光饼”,仍是今天闽浙沿海一些地区民间常见的面食。闽浙鲁一带还设有戚公祠或纪念馆。
——摘编自《明史·戚继光列传》白话译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世纪念戚继光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