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作桥。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手葬身涧底。
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个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铁索桥是必须攀附了,路至此,决无退路。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另外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心平气和地攀索。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那么过桥的健全人呢?他的理论是,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管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一等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对这种现象,你有何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东汉时期有这样一则故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包装”,顾名思义,就是把商品包装起来,或者把商品装进盒子或瓶子等中去,将美的外形展现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它起源于遥远的古代,比如用石子、骨块串成链子戴在胸前,或者在瓦器、陶器等工具上雕刻花纹图案,或者在竹竿上挂块“酒”旗、悬个“葫芦”等。“包装”已由人们对“美”的追求,转化为一种促销的手段。
当今社会,“包装”早已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包,各行各业甚至于人都在追求形式多样的包装,“包装”,成了一种时尚。对此你有什么感想,有什么看法?
请以“包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