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复活的麦子
罗春会
所有的庄稼都是春种秋收,只有麦子,却是秋天播种,夏季收成。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我并不想探询究竟,只想它真是庄稼里的另类。
人的死亡是一种永恒,而植物的死亡却是新生。就像麦子,它把自己快乐地埋葬在土地里。深秋,麦田里的芊芊新苗,是麦子重新开始走向生命的一个过程。这过程是残酷的,是一粒麦子由死亡演变成无数麦子复活的不断延续,它的残酷是必须经过一个冬天的寒冷。春来,新生的麦苗是土地上最美丽的孩子。周涛说:一粒麦子是美丽的。一颗麦子是美丽的。一地麦子是美丽的。麦子生命的每一个过程都是美丽的。麦子美丽了我们的世界。
葱绿的、欢闹的热烈的麦苗紧紧拥抱着大地,春风飘过,麦子像生命一样地要怀孕了。春天,直挺挺的麦秆上一个饱满的像孕妇一样的肚子里包裹着一个有无数麦子的麦穗。走过麦田,那些与风亲吻的麦子,那些与空气拥抱的麦子,那些与自然亲密相爱的麦子快乐地跳着集体舞,它们是在为自己的新生而舞,它们从没有想到它们即将成熟的结局是死亡。死亡是残酷的,而麦子在整个的生命过程里所经历的从埋葬、复活再历寒冷以至成熟最后割杀都是为了被吞噬,但麦子从没有向谁倾诉,因为它们想到还有新的开始。那是麦子永远不会被消亡的原因,它们还会复活。这就是麦子的思想。
麦子那饱满的颗粒,我总把它想象成一个母亲,只有母亲的肚子里才可以孕育一个孩子,没有母亲,就没有人的生命。麦子的存在为生命提供可以生命的食品,只有麦子不断地复活,就有人的不断延续。麦子的思想很简单,人的思想很复杂。可我不知道是麦子主宰人,还是人在把握麦子?
我是吃麦子长大的北方人,我每天都要嚼食麦子做成的食物,没有麦子,我不知道自己还喜欢用什么来填饱肠胃?我常常想,是麦子在掌控着我的生命,麦子的死亡,仅仅是为了满足我的肠胃;麦子的复活,我的生命才可以继续得以活下去。
周涛深情地说:亲爱的麦子!
我也会说:亲爱的麦子!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很深情地,像周涛一样?
可我却已经远远地远离了麦子!某些时候我甚至有些厌弃麦子,感觉了它的琐碎和细微。麦子在滋润我的肠胃的时候,我却用自己的肠胃消化麦子的生命。可麦子并不仇视我,它继续复活,继续以自己来营养我,养活我,让我活下去。它还在春天的世界里为我的眼睛铺展一卷最庞大的风景。秋天——冬天——春天——夏天,然后慷慨走进我的肠胃里被我毫不客气地消灭掉。
我为自己的思想惭愧!甚至不能为麦子唱一支歌!
冬天的冷在残酷着麦子的生命过程,这或许是麦子生命必须的条件。我的忘记时间和空间和地域是不是对于麦子的复活是一个无情的冷漠?因为我已经十多年没有走进麦田,当我远远地看着麦田那些稠密汹涌的麦浪时,觉得它们就像长年劳作在土地上的农民。但我从没有想到过它们和农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在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体恤农民的艰辛,我并不鄙视土地上的农民,我以一个医者的视角探视他们的生命,我还以学者的心态俯视他们的人情。许多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仅有的力量关心他们,即使一点点能力。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
但我不得不承认是麦子的复活养育着我的生命,就像农民,没有农民和麦子,我将会饥饿,将会因为饥饿而死去。
我读着胡松涛的《阅读麦子》,他在自己的文章最后这样写道:麦子是上帝在人间的化身,是来拯救人类的。麦子是我们生命的门,我们都要从这个门里走过,接受洗礼。麦子是我们生命的依靠,它搀扶我们走过千百年。麦子还将继续抚育我们,拯救我们。
他继续说:麦子一定很累了。很累的麦子会不会变老呢?麦子老了,谁来哺育我们的肚子以文化呢?
哦!麦子难道不就是那些朴实的土地,善良的农民么!这是胡松涛麦子思想的深邃所在!
不断复活的麦子,那养育我们的土地,那日日劳作的农民,不正是我们的生命之门么!
“但我不是哲人,我确信自己无能力下确切的论语,无法!我只能以自己的情感去体味。”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概括说明文章中麦子的复活有哪些特点?叙述其特点时作者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人的思想和麦子的思想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将二者对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谭 木 匠
墨中白
泗州城奇人奇事多,出生的孩子叫父亲为爷爷,喊父亲的父亲为爹爹。叫没出嫁的姑娘为小大姐,管小媳妇叫他大姐。泗州城的小大姐和他大姐爱美,梳洗打扮都离不开梳子。
泗州人买梳子,爱到谭家药铺。谭家药铺不抓药,只卖梳子。开店的老头儿,有人尊称他为谭木匠,更多的人叫他老谭。也曾有人劝老谭,把谭家药铺的门牌摘下,重起个店名,或干脆就叫谭木匠。每次老谭听了微微一笑,也不摇头,更不点头。
谭家药铺门牌还高高悬挂在店门上,老谭还是不抓药,卖梳子。尽管到谭家药铺买梳子,要把脉,需时间,但泗州人乐意等。据说,有的人患了疑难杂症,抓了许多药没有喝好,用了老谭家的梳子梳头,病竟神奇而愈。
关于谭家药铺为什么不抓药卖梳子,在泗州城有多个传说。但更多人相信谭家祖上是个御医,因为给皇家抓错了一味药,被赐死。为了不让子孙步其后尘,谭家药铺后来就改卖梳子。是真是假,无人考证,但老谭会把脉看病,是真的。不然,他怎么能治好知府大人的病。事情是这样的,新上任的白知府到泗州城不久,身上起红点,奇痒,还失眠。看遍泗州城的中医,喝了太多中药,可就是不见好。白知府找到谭家药铺,要看病。老谭头直摇,告诉他,只卖梳子。
白知府问:“你家梳子能治失眠奇痒吗?”
老谭微微一笑,伸出手说:“想买梳子,就交定钱吧!”
白知府交钱,让老谭把脉。
“三天后来拿吧!”老谭睁开微闭的双眼,“还有,你这不是水土不服,没事要到乡间多跑、多看,城外风景养眼哩!”
白知府的脸就透着红,似信非信。
说来神奇,按照老谭说的时辰方法梳头,七天后,白知府身上的红点渐渐消失,每晚睡得也香。
望着手中的桃木梳,白知府百思不得其解,喝许多中药也没治好的病,怎么用梳子梳头发,就把病梳掉了呢?
白知府想不明白,也不去问,还是按时梳头,经常深入寻常百姓家了解疾苦。从老百姓的嘴里,他知道老谭用梳子帮助许多百姓治好了顽疾,这让白知府对老谭更是高看一眼。
老谭用梳子去掉病人身上的疾病,民间传说太多。但最让白知府好奇的,是谭家药铺的梳子能让西猪山上的十几号山匪弃刀成佛。如果不是老谭用梳子治好了他的病,白知府是不会相信的。
西猪山有一伙响马,专在泗宿大道上抢劫过往富商。响马的头目叫跳山彪,此人虽为山贼,但是个孝子。老母亲头晕多天,吃药无效,有人就推荐了老谭。为给母亲治病,跳山彪亲自骑马带着金银登门请老谭。
老谭也不拒绝,借口说,药铺忙,走不开。
跳山彪见状,单膝跪地,求老谭前去:“只要治好老娘的病,什么条件都答应。”
老谭拿着手里的榆木梳说:“见你一片孝心,好吧,就让家中小女随你上山一趟。”
“这……”跳山彪一脸怀疑。
“不用担心。”老谭微笑如佛。
一杯茶工夫,谭家药铺跑来一匹黑马,马上坐着一身白衣,尽管用白纱蒙面,但还是能看出来是个少年。老谭向跑山彪一挥手:“前方带路去吧!”
跳山彪心里嘀咕,但还是上马,一路西奔。
白衣少年上山为跳山彪母亲把脉,完了,走到院子里告诉跳山彪:“两天后,去谭家药铺拿梳子。”
真是女娃声。望着山路上跳跃的黑马拖着一道尘烟远去,跳山彪自言自语:“行吗?”
转眼两天过去了,跳山彪准时来到谭家药铺。黑牛梳一把,其余还有十八把桃木梳。跳山彪二话没说,照价,全买。
一路上,跳山彪想不明白,别人买梳子,需要把脉,连自己母亲也不例外。可他们兄弟十八人,不号脉,还非卖给每人一把梳子。这个谭木匠不是一般的怪。
回山后,跳山彪用梳子按时帮母亲梳头,七天后,母亲头不晕了。自己和弟兄们天天陪着母亲梳头,却对过往商人视而不见。一想着那事,堵心,还烦。
再后来,跳山彪和弟兄们陪着母亲,在山上开垦土地种粮,还修了座庙,天天面佛,念经,心静如水。
跳山彪放下刀剑,数佛珠,泗州人都说是因为谭木匠,可每次老谭听后,微微一笑。
泗州人这才发现,老谭身边不知何时多了位小女孩,天天戴着面纱。有泗州人传说别看孩子小,谭家药铺卖的梳子,全出自她的手哩!
小女孩会把脉,白知府相信,可她会制作那神奇好用的梳子吗?
白知府望着手里的桃木梳想,不管真假,但梳子一定出自谭木匠的手。小女孩是老谭的女儿,称她为谭木匠,也没有错。
(选自2015年第3期《小说月刊》,有删改)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泗州城的奇人怪事,手法巧妙,由孩子对父亲、祖父的称呼与别处不同引出小大姐、他大姐,然后引出梳子,由此引出下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叙述。
B.小说在介绍谭家药铺时设置多个悬念,如药铺不卖药只卖梳子,还有谭家药铺的传说等,这为下文老谭用自家梳子治疗别人的疾病做了铺垫,也体现了魔幻小说的特点。
C.小说对老谭给白知府治病的描写很形象,如用“伸出手”这一动作描写表现老谭的自信和圆滑,用语言描写表现老谭对白知府患病真正原因的充分了解。
D.跳山彪是西猪山的响马,但很有孝心,积极为生病的母亲寻求治疗,不过对老谭木梳的功效和他女儿行医水平持有疑心,但结果发现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确实不同凡响。

E.小说通过对谭家药铺卖梳子的记述,形象表现了谭家木梳在治病方面的奇效,赞扬了谭木匠的各种善举,表达了人人相互关心最终世界大同的主题思想。
白知府这个人物形象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老谭的女儿(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三次写老谭“微微一笑”,每次“笑”的心情都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①《史记》载: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②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③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④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尤为重视。
⑤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⑥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⑦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宽袍敞襟,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周飞亚《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有删减)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可谓博大精深。
B.民族服饰,既是个人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也是国家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一些亚洲、欧洲和中东国家都很重视。
C.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可以打造成国家的一张文化名片,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也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D.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等经典的中华服饰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日渐衰微。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我们通常说“衣食住行”,可见自古以来人们总是对“衣”特别重视。
B.我们通常不把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看作“正装”,而把西服看作“正装”,连外交官们也穿起了西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缺憾。
C.许多国家的人们认为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显得过于随便,是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而我国一些人却崇洋媚外,唯西服是穿,这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D.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国人认为中山装已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于是渐渐不穿中山装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8页高二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8页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北魏孝文帝的“革衣服之制”,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与我国几千年来服饰文化的传承并不矛盾。
B.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探讨的话题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来说不容小觑。
C.“国服”不仅在设计上加入了中国元素,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因而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D.宽袍敞襟之衣,体现自由不羁;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而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将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另一种静默
李 东 生
百闻不如一见,我们在祟山峻岭间颠簸四个小时,只为了与边城见上一面,即使只能停留一个小时。
一下汽车,我便闻到了那熟悉的气息。哦——边城你的身影真如我所想。也许,在我未曾与你谋面时,我们已有了一份默契。
你有江南水乡的秀美,更有湘西偏远小镇的质朴与清纯——青石板小路,路边横斜的房屋,厚实的砖墙,历久发黑的木板。听不到你朗声召唤,见不到你盛装出迎,你静若处子,默默地伫立在那儿,用你冰清的目光迎着我。我的脚、我的心早已不由自主地靠近你,靠近你。
水,我看见了翠翠摆渡的河水。立于石阶上,凝神远望,水面宽阔、平静。划一木船,浮于水中,这才发现水在流动,缓缓流向远方。我知道,你的静默掩盖不住你的秀美、清纯,还有你的灵动。翠翠,我知道你为什么叫翠翠了。翠山,绿水,还有船桨拨动水流的清脆声,这一切滋养了你。我还知道,你的声音比百灵鸟还要清脆,只是你不愿出声。有人在喊:“看,翠翠!”我知道,那雕塑不是你。我看见你闪现在绿树间的身影,看见你在青石板上蹦跳过的脚印。我还看见水中你穿着小碎花布衣的灵巧身影。你在白塔旁翘首远眺,你在船头蹙眉凝神。你不出声,但我知道,你的静默就是选择。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说这只是少女李清照情窦初开的写照?其实你的初恋情怀尽在你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里。“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我知道你会等待,哪怕一直等下去,少女李清照不就等到了赵明诚的倾心吗?何况你的身体里流淌着你母亲的血液。在你们母女俩的静默里蓄积了少女的多情与痴心,你们的静默是一种更沉稳的选择,你们的静默里有执著,有叛逆。
也许这是边城人特有的静默?没有彷徨,没有驻足;没有誓言,没有悲叹。一切都在心里,坚定地默默前行。
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静默者。玲珑剔透的湘西山水孕育了他的才情,也陶冶了他如水一般柔顺的性格。他的静默不是妥协,更不是懦弱。他以他特有的方式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用笔的自由。站远了看,沈从文一生的创作与研究给上个世纪尤其是革命年代以政治为主旋律的文学添上了极为宝贵的一笔。
鲁迅先生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你能说沈从文的静默不是一种精神?他的笔不是武器,更不是博取名利的工具。他的笔就是他的心。对于一位文人,能让笔始终完整地为自己所拥有,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需要多么执著、坚韧的精神啊!“不折不从,亦慈亦让”,这正是沈从文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沈从文静默的身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类中国文人的形象,如陶渊明、孟浩然、蒲松龄……他们大多静默一生。他们的静默成就了他们的文学造诣。他们的作品历久弥新,意味隽永,流传千古。他们的静默里沉淀了中国文人的一种品格——执著、坚韧的精神。
今天,《边城》已走进国内外无数读者的心,在世界文学长廊里她静默地稳稳地占据了一角。再过两百年,人们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时,会发现沈从文的作品与他们是那么切近,甚至拨动了他们的心弦。这就是静默之后的永恒。
沈从文如此执著于事业,也同样执著于爱情。在苦苦追求张兆和女土的漫长日子里,沈从文以他的真诚、执著、勤勉最终打动了张兆和的心,并与张兆和携手相伴到老。在沱江的悠悠柔波里倾注了他对张兆和的多少深情,在满江繁茂的水草里融进了他对张兆和几多不尽的思念!抑或在翠翠的身上也有沈从文自己的影子?不自觉地他将自己的情思倾注在翠翠的身上。翠翠是沈从文眼中、心中的翠翠。
哦——边城,我下一次来时,你会静默依旧吗?忘不了,你的内敛与灵动;忘不了,你静默里蓄积的执著与坚韧……《散文百家》(2006年第1期)
(1) 下列几项对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分别写了边城的“静默”,翠翠的“静默”,李清照的“静默”和沈从文的“静默”,重点写沈从文的“静默”。
B.作者不辞旅途劳顿,“在崇山峻岭间颠簸四个小时”,就是要亲眼目睹湘西偏远小镇边城的秀美、质朴和清纯。
C.雕塑“翠翠”只是翘首远眺,蹙眉凝神,没能把翠翠的秀美、清纯和灵动表现出来,所以作者认为“那雕塑不是你”。
D.文中对湘西偏远小镇边城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她的质朴与清纯的特点,营造了一种“静默”的气氛,为下文写边城人的静默做铺垫。

E.边城的静默,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品格。文章最后说,“边城,我下一次来时,你会静默依旧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文化精神的缺失和文化品格的缺位的担忧。
(2).①文章第2自然段说“我们已有了一份默契”。怎么理解这里的“默契”?
②“你”在文中指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分别指代什么?
(3).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很多关于 “翠翠”形象的文字。作者写它们的目的是什么?
(4).“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静默者”,请谈谈你对沈老的“静默”的理解。
(5).文章结尾部分写到了沈从文先生与张兆和女士的爱情,有人认为这是多余的一笔,应该删掉,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的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我现在又回到原来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不久他写出了引起很大反响的《日子》等小说。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馍蒸到一半,最怕揭锅盖”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推荐,《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

E.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主动写了张“睡觉睡到自然醒”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⑵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⑶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⑷“乡居得静,五谷养人”,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吗?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刀疤
[阿根廷]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
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晚饭后,我们到外面去看看天色。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不打折扣。”
我当然同意。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穆恩的人来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我转过身,只见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那一年,我在贝克莱将军的乡间宅第驻防。那座房屋很破败。我们从后院进屋,穆恩嘴唇颤抖干燥,喃喃地说着那晚的经历,很有趣。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枝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来源”。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
我们在将军的大宅里待了九天。有一天,我们聊天时,他打听我们的计划,夸夸其谈地加以批评或者修改。他还经常抨击我们“可悲的经济基础“,武断而阴沉地预言结局肯定一团糟。
第十天,爱尔兰皇家警察辅助部队完全控制了城市。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晕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穆恩脸上那条可怕的伤疤,让他的面目显得狰狞。穆恩跟谁都不来往,除了怕吓到别人,更多还是因为他害怕别人知道伤疤的由来后唾弃与排斥他。
B.“我”开始以为穆恩是英国人,为了讨好他,特意说一个具有英吉利精神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穆恩很高兴,得意忘形之际,竟然将自己是爱尔兰人的秘密给泄露了出来。
C.穆恩在讲述自己的“刀疤”故事时,虽说话语平静,声调一点没有改变,但他的手却在颤抖不休。这说明时光流逝,他仍未能走出那段屈辱往事给自己带来的心理阴影。
D.“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谈及自己伤疤的来由,穆恩仍然心有余悸,情不自禁呻吟起来;将伤疤“指给我看”,是希望得到我的安慰。

E.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主人公穆恩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自己当年的行为,表现了他的自我反省。
(2).“刀疤”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穆恩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穆恩讲述的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却从战友的角度来讲述,这种写法合情合理,新颖别致。对于这种说法,你是如何看待的?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