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法案》载:“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 B.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 |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 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制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战争。回答23—26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是在
A.1939年 | B.1940年 | C.1941年 | D.1942年 |
希特勒说:“在进军莱茵区以后的48个小时,是我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进军莱茵区,我们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可资利用的军事力量,即使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该
材料最能说明
A.法国纵容了德国扩张 | B.希特勒采取了冒险政策 |
C.西线出现“静坐战争” | D.法国是当时欧洲军事最强的国家 |
“在一定条件下,民族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斗争”其代表事件是
A.三国轴心军事同盟形成 | B.美扶持蒋介石打内战 |
C.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 | D.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
我们之所以把苏德战场的转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苏德战场面积大 |
B.苏德战场是欧洲的主要战场,苏军抗击绝大多数法西斯军队 |
C.苏联进行正义战争 |
D.德国连遭失败 |
20世纪3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而英、美、法等大国则推行了纵容侵略的政策。据此回答21~22题。
下列关于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失败的原因,表述错误的是
A.社会制度落后,缺乏国际援助 | B.法西斯势力的相对强大 |
C.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 D.美国执行“中立”政策 |
二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进行勾结的主要前提是
A.三国之间不存在矛盾 | B.都要求改变![]() |
C.都将苏联作为首要对手 | D.三国都退出了国联 |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世界面临战争危险。据此回答18~20题。 导致德、日两国法西斯上台的诸因素中,相同的是
A.政府和议会已瘫痪 | |
B.社会生活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且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不 | |
C.军人在国家政治中占主导地位 | D.法西斯政党成为法西斯活动的核心 |
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最先抵制、破坏的历史事件是
A.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 B.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 |
C.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 D.日本和德国退出国联 |
德国纳粹党制造的“国会纵火案”和日本少壮派军官发动的“二二六”兵变的共同点是
A.借此解散国会 | B.窃取国家权力 | C.强化独裁统治 | D.挑起国内战争 |
为了克服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日本和德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回答16~17题。 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的主要意图是:
①对工业生产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控 ②保障工人权益以缓和阶级矛盾 ③通过削减农业生产来复兴工业 ④提高消费能力以使市场复苏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是: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性调整 |
B.用提高国家垄断程度的办法来消除经济危机 |
C.在保护资本家利益的前提下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
D.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整,扩大国营经济成分 |
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远东的矛盾。回答12~15题。 1919年美、英、法、意、日在巴黎和会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的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
A.争当海上霸主 | B.争夺贸易霸权 | C.建立国际联盟 | D.攫取世界霸权 |
下列条约使日本地位受到削弱的有:
①《凡尔赛和约》 ②《九国公约》 ③《四国条约》 ④《五国条约》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A.缓和了不同社会制度的矛盾 | B.消除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
C.缓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 D.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