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每小题3分)
戏剧需要激情
余秋雨
戏剧需要激情。列·托尔斯泰对“艺术”下了一个简单明确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别林斯基认为“激情”是一切诗歌体裁所必有的,而且,他还说:“(激情)这个字眼,在谈戏剧时最经常地被人采用,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戏剧是最富有激情的诗歌体裁……”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正是它,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最忌的是理性说教,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不过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在不同种类的剧作中,激情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它有时引起观众热泪盈眶,有时使他们开怀大笑,有时促使他们深思冥想;但却不能没有它,失去了它,剧本就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在不同风格的剧作中,有的激情汹涌澎湃,有如奔腾咆哮的江水;有的感情含而不露,就像水渗沙石之中……可是,如果没有它,剧本就成了一片龟裂的干河,是没有生命的。
剧作家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激情。一位技巧娴熟但却没有激情的作家,最多只能成为熟练的匠人。剧本不能没有戏剧性,可是,戏剧更需要激情的滋养,否则,它就会是没有生命的枯木干枝,难成茂叶繁花之美。
戏剧需要戏剧性,但也需要抒情性。两者应该是并行不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
不过,谈到“抒情”,人们首先会想到诗,特别是抒情诗。抒情诗要求通过凝练、节奏鲜明、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抒发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内心感受,引起读者听众的强烈共鸣。戏剧要求的是贯穿的动作,是鲜明的人物性格,是完整紧凑的情节,而这些却是抒情诗所不能容纳的;如果不顾戏剧的特性,在剧本中让人物脱离剧情发展去大抒其情,又会造成剧情的停滞。从这个角度来说,戏剧和抒情似乎是对立的。
可是,各种文学样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对立,都是相对的。别林斯基把抒情性称为“一切诗的生命和灵魂”,他认为“抒情性像元素一样进入一切其他种类的诗中,使之活跃起来,有如普罗米修斯的火焰鼓舞了宙斯的造物”。他还说:“如果没有抒情性,史诗和戏剧就会过于平淡,变得对自己的内容冷漠无情。”他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戏剧的真正的审美价值,在于剧作家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
B.一部剧作的灵魂是剧作家从自我情感世界提炼而升华的思想理念。 |
C.思想赋予剧作家的产品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戏剧需要理性,又最忌理性说教。 |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它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 |
下列内容不能用来说明“戏剧需要激情”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剧作家和观众交流的媒介是形象,而只有用激情熔铸起来的形象,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
B.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思想是一部剧作的灵魂,思想必须饱含激情,才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
C.戏剧性是剧本的基本特征,所以戏剧不能没有戏剧性。 |
D.戏剧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而动作是激发感情共鸣的有力手段,如果动作不能产生感情反应,它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意义。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戏剧和抒情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戏剧性和抒情性的对立。 |
B.第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了富于激情的剧作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
C.最后一段引述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说明戏剧少了抒情性,就失去了生命和灵魂。 |
D.戏剧和抒情诗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有差异性,戏剧通过动作、人物性格、情节来抒情,不同于诗歌用语言来抒情。 |
给下面的一段文言文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妻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妻之。 |
B.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妻之。 |
C.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妻之。 |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妻之。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
教育凭证
冯建军
教育凭证,又称为“教育凭单”、“学券”、“教育券”。它是由米尔顿·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教育凭证”制度指的是:“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自愿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教育凭证思想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开始出现的选择教育运动和80年代后期的择校运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择校”被看做是实施教育凭证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育凭证的核心思想是:改变公立教育制度,打破国家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体制的重心从“生产者中心”转变为“消费者中心”,使家长和学生可以到教育市场自由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服务。
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是政府的一种政治控制形式。为了确保国家的控制能够得到实施,最好的措施是发挥政治的作用,通过科层制管理对学校实行正式的管制。因此,公立学校既是科层制的,又是政治化的,二者紧密相连。但是科层制的问题是:学校层级高度分化、规则繁琐、过于形式化,以至于学校发展的自主性和专业化消失殆尽。政治化是科层制的内在支撑,也正是管理学校的这种特定的政治化制度促成并固守它的科层体制。择校制度的改革者认为,如果公立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不变动,改革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因为问题就出在学校制度上,是国家的“民主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问题。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基于市场化重构整个教育体制,该体制应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为中心,而不应以国家直接的民主管理为中心。
教育凭证的引入,可以变公共教育资源“政府—学校—学生”的传统配置模式为“政府—学生—学校”的新型配置模式。实施教育凭证制度,使每个学生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选择就学的学生人数决定一个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多少。学校之间因为学生人数不同,总体资源会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与其学生人数是相匹配的。实施教育凭证制度,把政府强制以某种形式入学(比如“就近入学”)的方式改变为“自由择校”的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而且会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促使学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更优质、更多样的服务尽力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赢得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大的经费保证。这种竞争从形式上保证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的公平性。
(选自《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有删改)下列对“教育凭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凭证又称“教育券”,这是由弗里德曼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这很像对饭店卫生的检查。 |
B.教育凭证是政府为保证学校经费的最低限度提供,无偿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凭证。 |
C.教育凭证的使用对象是公立学校,政府提供的经费是学生每年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 |
D.教育凭证是一种有价凭证,学生可以向自己选择的政府已经批准的学校用凭证购买教育劳务。 |
下列对“择校制度把矛头直指公立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一句含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了国家控制的实施,但因为其政治化,学校没有了真正的民主。 |
B.科层制是公立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政府通过科层制对学校进行正式的管理。 |
C.政治化是科层制的支撑,因为政治化,民主管理制度促成并固守着学校科层制。 |
D.民主管理制度是政府对学校的政治控制,确定了学校体制的基本结构,制约了教育改革。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凭证使得公共教育资源在使用上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学校教育也变“政府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
B.教育凭证制度让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样学校在学生择校的前提下能公平地占有相同的教育资源。 |
C.教育凭证打破了公立教育的一潭死水,使学校之间展开竞争,赋予了学生和家长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 |
D.教育凭证制度要求学校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求,以此赢得更多的学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江南无雪
刘长春
1故乡的冬天留给我童年与少年的,是飘雪的记忆。
2向暮时节,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着跑得飞快,气温骤降到零下几度的时候,大人们抬头望一眼灰暗的天空,说是“快要下雪了!”
3不一会儿,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夹雪”,那雨点伴随天然六角的晶体敲打着屋背的黑瓦,就如音乐家灵巧的手轻轻地划过琴键,丁丁东东。多少年过去了,这碎玉之声还萦回在我的耳际。夜里总是睡不稳,会几次三番爬出被窝拉开窗帘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说不上是什么时候,在人不知不觉中斜刺里飘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没有人踏雪而行,用不着着急,像林冲那样,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跄跄,捉脚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无人,田野无人。只有被风追逐着的雪,上下旋转着,左右飞舞着,飘飘洒洒,疏疏密密,忽而转身腾空,忽而前展双臂,然后,一头扑向期待拥抱她的大地。我想象这是在灯光雪亮的舞台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场优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关于天的辽远,关于风的吟唱,关于云的彩衣,关于雨的精魂……满心欢喜地躺回被窝,睡梦中又好像听见了,那纷至沓来的雪的脚步──走进我家的院子了,铺在你家的门槛外了,镶上他家的窗台了,漫过田间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齐河边弯月似的石桥了……
4清晨推门,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纸窗外的世界,一片洁白。昨日地上堆满落叶还显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现在被大雪掩盖,像在上面盖了一块洁白的手巾;两株挺拔的枣树,威风凛凛地披挂着银色的甲胄,从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结了厚冰,听不见流淌的声音,没有桥,也无须桥,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人一直走到对岸。河那边是田野,眺望与地平线相接的远处,也是覆盖了皑皑大雪的白线。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着了──这不是长眠,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来的第一次安睡。”(梭罗《冬日漫步》)
5当我不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父亲的时候,关于雪的记忆也就逐渐淡漠了。孩子们却没有忘记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向往冬天,向往寒冷,向往雪花飘飘的日子……可是冬天已经变得暖和了,没有寒冷,也没有雪。有几个冬日,天阴沉着脸,云被风追赶着跑得飞快,气温又骤然下降了,看样子是下雪的天气。还在上小学的儿子,迫不及待地问我:“爸爸,什么时候下雪?”我说:“快了,这天准下雪!”可是,雪,向往中的雪,孩子眼里的雪,被人千呼万唤着的雪,总是没有落下来。是啊,“你的睫毛上和舌头上/没有落过甜雪花/怎能说懂得温柔/你没有审视过六角的雪花/你没有见过积雪成冰/没有听过夜半的冰裂/怎能说懂得创造、破坏和一尘不染的纯洁……”(邵燕祥《雪》)
6江南的冬天怎么不下雪了?四季不再分明了?──我回答不上。也许,孩子长大了,长了知识,一切都会自己解答。
7但是,我盼望雪,依然想念过去有雪的日子。“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作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第三段中,作者写了哪些“飘雪的记忆”?请分条写出。
请简析第四段的表达特色并概括雪景的特征。
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陈复礼:耄耋大师赤子情
刘伟忠
陈复礼先生是著名的世界摄影大师,与吴印成先生、郎静山先生并称摄影界“华夏三老”。陈老今年97岁高龄,从事摄影长达六十多年。他的摄影艺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文艺界的广泛认可,饮誉无数。1996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专门召开陈复礼摄影艺术研讨会。“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是当时中国摄影界给予陈复礼的集体评价。那一年,陈复礼80岁。
1916年7月20日,陈复礼出生在广东潮安县官塘镇石湖村,其父陈必名先生饱读诗书,喜爱潮州音乐、戏曲,尤其醉心于笔墨丹青。陈复礼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一方面具有天然的艺术基因,一方面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陈复礼八岁启蒙,上了六年小学后,又读了一年私塾,读完了《论语》、《孟子》、《左传》等诸多古籍经典。1931年,15岁的陈复礼就读于潮州韩山“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又称韩山师范,以“总评甲等”的成绩毕业。之后遭逢战乱,“过番”① 东南亚,泰国求亲,越南靠友,后又辗转老挝、柬埔寨。直至中年移居香港,生活才算安定下来。
陈复礼回忆说:到越南后,为生存奔波无暇学画,后来在一本法国杂志上看到了台湾摄影家郎静山的摄影作品,感受到摄影也可以如此富有画意,便开始对摄影着迷。画画需要安稳的环境,而摄影却比较灵活,比较适合他当时的生活状态。
“诗情画意王摩诘,镜里丹青复礼陈。”这是原广东省委书记王匡对陈复礼的评价。王匡认为,正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中渗透着画意一样,陈复礼的镜头下散发着浓厚的丹青气息。他将中国画运用空白和墨线来区分物体的方法融入摄影,在黑白摄影中,运用单色来表现被拍摄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去粗取精、删繁就简、虚实相间、藏露结合的精华。
在风光摄影彰显中国画意的基础上,陈老进一步吸收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配套元素,将书法、篆刻、诗歌等以题句、落印的方式融入到照片中。他的许多摄影作品,还以著名诗词或化用诗词来命名。这个时候,“中国画意”已经不足以概括他的作品风格,而只能形容为“中国气派”。
高扬着“中国气派”的旗帜.沿着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道路阔步向前,陈复礼收获了他的另一大发明——“影画合璧”。所谓影画合璧,在兼具中国画意、书法、诗词、篆刻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照片上,补充中国传统绘画,绘画题材与照片题材有机融合,成为一幅新的合璧作品。陈复礼先后与李可染、吴作人、刘海粟、启功、古元、范曾、黄胄、李苦禅、黄永玉、程十发等20多位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故去,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在早期作品中,陈复礼通过摄影镜头表现出对劳苦大众的同情、爱怜和寄望,也寄托着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体悟。他的代表作之一《战争与和平》,以铁丝网中的鸽子为主角,配以布满乌云的天空背景。其子陈惊雄说:“这与父亲的经历也是紧密相关的。日本侵华战争迫使他背井离乡,日本侵入泰国迫使他辗转越南,在越南又赶上越法之战,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通过镜头表现出来的对和平的热爱尤其强烈。”
在改革开放之前,陈复礼的作品以拍摄祖国的名山大川为主,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改革开放后,陈复礼的作品开始捕捉时代的脉搏,记录社会的变迁,渗透了浓厚的时代色彩。如果说风光摄影着重体现了陈复礼追求的“美”,那么一系列写实性较强的作品则体现了“真”和“善”。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丑恶社会现象,陈复礼也没有规避,他以镜头为武器,或夸张、或映射,进行犀利的批判。
历尽沧桑的一代大师,如今终于可以静享天伦,颐养天年。但陈复礼先生对摄影艺术界的影响并没有停止发酵,就在2011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他的两幅作品(《喜雨》《朝晖颂》)作为中国艺术精品亮相,引起了海内外摄影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当代摄影中国气派的代表者,陈老的影响注定是深远的。
【注】①过番:旧时闽南人称到南洋谋生。
相关链接
①潮汕一向有艺术之乡的美誉。自小耳濡目染,受影响非常大。举一个例,潮汕的屋脊,那些画,门口的那些画,尽管是农民的画、工匠的画,但都有一定的艺术造就。我自小看这些,深深理解潮汕乡土文化,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自自然然,不知不觉跟着这条路走。
(陈复礼《我的艺术之路》)
②经过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画家的刻意经营,在山水和风景创作方面,已发展到了高深的境界。从事风景摄影,而不考虑到中国画的创作方法,将是莫大的损失。
(陈复礼《论中国画意与风景摄影》)
③用闻一多先生的话来讲:“诗人的使命是爱,爱自己国家,爱自己的人民.”陈复礼先生用他六十年的影艺生涯倾诉着一位艺术家对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用他的无数作品艺术地再现了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他的作品也因此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摘自赵阳在“陈复礼摄影艺术六十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复礼是著名的摄影大师,与吴印成、郎静山齐名,他们涉足摄影艺术的时间大体相同,艺术成就也难分伯仲,因而并称为摄影界“华夏三老”。 |
B.陈复礼虽然家境贫寒,但自幼饱读古籍史书:青年时代就读于韩山师范,成绩非常优异,后来遭逢战乱辗转于东南亚多个国家,却不曾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
C.陈复礼最初迷上摄影,既是生活环境使然,也与偶然遭逢的机遇有关。 跨入这一行之后,他就从未懈怠,直至耄耋之年,还不断有艺术精品问世。 |
D.陈复礼与多位第一流的书画名家合作“影画合璧”作品,现在,参与合作的书画家很多已经谢世,这些独特的艺术品变得更加珍贵。 |
E.陈复礼的摄影作品展示华夏大地的秀美风光,捕捉时代的脉搏,也犀利地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的是“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年方十八高大全,亦父亦师亦友一巨人”这句话的理解。
(3)请概括说明陈复礼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摄影艺术的主要成就。
(4)陈复礼成为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师,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他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陪着母亲看花开花落
崔修建
68岁的母亲刚刚搬到城里不到半年,竟然被医生宣判得了老年痴呆症。他一时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因为他心目中的母亲一向是坚韧的,那么多的磨难都没有击倒过她。然而,他现在必须要面对这样的事实-----老年痴呆症正将母亲一点点地拉入越来越痛苦的死亡之旅,母亲开始失忆。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
母亲的这一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在黄土高原上那个贫瘠的小山村,母亲三十五岁失去丈夫,一个人守着几亩薄地,苦苦地拉扯着三个孩子,不但让他们健康地长大,还把他们都送进了大学,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还让三个孩子在外面的广阔世界里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是国外知名企业里的金领,最小的他如今已是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身价早已过千万元。自从母亲住进城里,他就开始减少工作上的应酬,努力地多挤出一些时间陪母亲。母亲生病后,他连工作的时间都大大地压缩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到公司去处理一下,他把大量的时间留给了母亲,他想陪着母亲走完生命最后这一段让人心疼的路。
他想尽一切办法,期望唤醒母亲的记忆,然而,可恶的病魔似乎有意难为他,母亲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任他怎样竭尽全力。给她洗脚时,看到她那木然的样子,他心酸得直想大哭一番。
唯一让他感到有些欣慰的是,母亲对他摆到阳台上的那一盆盆花,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喜爱。每天都在忙着为它们浇水、松土、修剪……然后,就呆呆地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那些花,眼睛里闪着慈祥的光亮。
每每此时,他也会安静地坐在母亲身旁,一会儿看看母亲,一会儿看看那些姹紫嫣红的花朵,细细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柔柔地拂着面颊,听着时光流动的声音,他的思绪不禁肆意地漫射开来。
他记忆里的母亲一向喜欢花的,无论是爬满栅栏的牵牛花,还是后院的刺梅,连那金黄的蒲公英和紫色的打碗花,她都喜欢得了不得。她曾说,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那时他正是被梦想激励的翩翩少年,无暇也不愿去慢慢地赏花,自然无法读出藏在花里的奥妙意蕴。时间久了,那些鲜亮的花朵,仿佛都懂母亲和他的绵密的心思,在他们母子深情满怀的注视中,有的开得淡然,有的开得热烈,有的开得急促,有的开得从容,有的开得短暂,有的开得持久,有的开得繁盛,有的开得朴拙……每一种花似乎都在展示着一种生命的样式,都在讲述着一段生命的故事。与花朝夕相守,渐渐地,他挥走了弥漫心头的伤感。他知道:痴呆的母亲依然是幸福的,虽然很多很多的人间往事,她都已经无法记起,但她慈爱的眼里有花,静谧的心里有花,她那如花一样丰富的情感,只是她无法与人交流而已。
在陪伴母亲看花开花落的日子里,他疏于公司的管理,丧失了几次重要的商机,少赚了数百万元。但他丝毫不后悔,他跟最好的朋友说:“其实,不是我在陪母亲,而是母亲在陪我。伟大的母亲在她生命的最后历程里,仍然在默默地教我理解生命的要义。”
一瓣瓣的花开,一瓣瓣的花落,谁听懂了岁月深情的叮咛?谁又馈赠了岁月珍贵的礼物?在那些平凡琐屑的日子里,在那些绚丽张扬的日子里,面对那一对心意绵绵母子,我们除了奉上一份由衷的敬佩,还应该轻叩心扉:我们是否仍有一份从容看花的心情,是否仍有一份读懂花语的认真和执著?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文章题为“陪母亲看花开花落”,其实更是一次母亲陪“他”看花并默默地教“他”理解生命的要义的过程。 |
B.当母亲在逐渐失忆几个月后,竟连她最疼爱的儿子也不认识了,他的心情是心酸、失望、痛苦而无奈的。 |
C.“漏雨的寒舍竟成了山村远近闻名的‘大学生之家’,还让三个孩子在外面的广阔世界里各自打出一片令人羡慕的天地。”作者想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D.文中提到“他”减少工作上的应酬来陪母亲,虽然能够反映出他的一片孝心,但也能折射出成功后的他对工作已有了一丝懈怠。 |
E.本文运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融合,语言质朴中见优美,内蕴丰厚。
(2)根据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3)怎样理解“懂得了花的生命,就能品出生活的滋味”在文中的含义?
(4)阅读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自身的经历,谈谈你的认识。(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我们还读真正的书吗?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平静?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还是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
实际上,读书的潮流或趋势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是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环境、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现在有太多的消遣方式。特别是在某种心浮气躁的环境氛围里,被种种急功近利的心态驱赶着,要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还真的是很不容易。
但是不要忘记,“即便时代如此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互联网的危险在于,它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以为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为它们唾手可得。
有人会说,你这是杞人忧天。因为“微阅读”也是“阅读”。但这种想法却是天真的。书籍的阅读永远更加重要。人类的童年是从“读图”开始,然后有了文字,才进化到“读书”的时代。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是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微阅读”完全取代的。因为你从读书中获取的不仅是信息,而是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它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其实,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与现状。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基于科技的进步,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势在必然。但对“读书”的传统能否保存似乎也不必太过悲观。已经闭幕的2014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的火爆,或许正直观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积累,始于2004年的上海书展,已从一个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和区域性的地方书展,成长为中国出版界最有影响力的专业会展之一,与香港书展、台北书展并称为面向市民读者的三大华文书展。本届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宗旨,更加注重阅读价值和文化取向的引领。参展图书从几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4000多万元,展会期间每天接待市民读者超过3万人。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言:“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人类的知识就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如果真的有一天大家都不读书了,那还会有谁来写书呢?人类的知识又靠什么来积累和发展呢?
( 选自2014年10月17日朱晓剑博客)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心浮气躁的环境氛围里,受急功近利心态的驱赶,真正想静下心来,坚持每年认认真真地读几本真正的书,真的很不容易做到。 |
B.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人们的阅读必然急功近利、唯求实用,功利性的“微阅读”正是个体为了生存的需要而采取的方式。 |
C.“这个夏天,上海因阅读而成为全世界最美的城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话或许直观地回答了“读书”传统能否保存这一问题。 |
D.人类的知识是靠着书籍来学习、记录和传播的,读书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手段。 |
下列表述,不属于“书籍的阅读更加重要”原因的一项是()
A.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可以从内部塑造你永久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你需要时临时调用一下的外部资讯材料。 |
B.从读书中,人们获取的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信息,还包含着深层道德伦理、心灵智慧、思维认知和信仰力量的价值。 |
C.读书需要读者的感悟和思考,它是人类训练和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不可能由主要是传播资讯的 “微阅读”完全取代。 |
D.即便时代匆忙,我们仍然不能放弃追求完整生命的阅读,完整生命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这一点应该不可否认。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阅读的最好时代,但传统的阅读方式也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是否读真正的书,为什么读书,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
B.实际上,对于读书的潮流或趋势而言,与其说是迎合时代的需求,不如说是,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读书景象。 |
C.因为互联网上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过于丰富庞杂,人们再也不需要将这些知识和信息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知识和信息资源唾手可得。 |
D.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并非势同水火,两者完全是可以相互结合的,争论将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也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