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熟悉互联网,但你了解物联网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和感受奇妙的物联网世界吧。
(1)如图11所示,在互联网基础上诞生的物联网,向我们展开了一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联系的新图景。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同,物联网实现的联系是一种什么联系?这种联系是如何建立的?
材料一: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
材料二: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2)物联网是创新的成果,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以不断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创新作用的知识,主张如何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图1 2006-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06-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3 2006-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4 2006-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材料二:2010年,我国各地各行业普遍涨薪,最低工资标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受到员工的广泛欢迎,但一些经营者却有这样的担忧:涨薪会加重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1)简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联系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生产、劳动与经营”的有关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担忧进行分析。
(3)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正确认识材料二中员工与经营者对涨薪的不同态度。
材料一甲、乙同学居住的社区比较脏乱,居民对此非常不满。甲同学打算在网上发贴,激烈批评政府对垃圾分类的措施不力,并鼓动居民到市政府门前游行。乙同学不赞成甲的做法并对他进行了劝阻,并找到了当地的人大代表反映情况。人大代表就此问题进行多次走访和调研,并积极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落实了垃圾分类,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材料二社会中的不良现象在网上往往会受到口诛笔伐,但讨伐也并不一定都是理性的。当今“网络暴民”已成为一种令人恐惧的力量,当有些观点、事件不合他们的口味时,网络暴民往往采用污言秽语信口谩骂,对被攻击者造成精神上的杀伤。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评析甲、乙同学的做法。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网络暴民”这一文化现象的认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1年2月27日上午9时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海内外网民可通过新华网发展论坛提问,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届时将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直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创造新形式,尝试新方法,为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其中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代表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1)除了网上监督的方式外,请你例举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4分)
(2)作为一位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监督权?(4分)
材料二:慈善事业是在政府的倡导或帮助、扶持下,由民间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和开展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或不幸的人,不求回报地实施救助的事业。2010年我国社会捐助总额约700亿元,慈善事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网友就此与温总理展开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网友“亚非”: |
近年来,虽然主动献爱心的人比以前多了,但还有很多人对慈善事业缺乏了解。 |
网友“呐喊”: |
另外,社会对慈善机构缺乏信任、慈善捐款使用不透明、捐款人的权责不明确等问题,也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
我要发言: |
(3)结合两位网友的发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借温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的机会,就如何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对我国为什么要健全民主制度的认识。(6分)
被喻为“13亿人总动员”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于11月1日零时正式启动。本次人口普查难度非常大。人们出于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担心个人信息被人利用或者出于警惕的心理,使得普查员摸底时普遍遭遇“入户难”、“入户后登记难”等难题。专家指出,摸底遭遇的难题折射出了公民和政府责任缺失的社会现实。这些难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本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我们每一个公民。
人口普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运用政治生活公民和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全力做好国家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