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首次把“造物主”从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的是
| A.文艺复兴 | B.启蒙运动 |
| C.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 D.生物进化论的提出 |
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 B.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
|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D.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满生机。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人注目 |
| B.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
| C.春播的田野上,父子聚在自家承包的小田里精耕细作 |
| D.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
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改革的实践中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这条道路就是
| A.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 | B.确立土地承包关系 |
| C.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D.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 A.一化三改 | B.综合平衡 | C.多快好省 | D.以粮为纲 |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
| B.富有地域特色 |
|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
|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