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人权论是:“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但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方面加以限定;国家主权并不及人权和防止种族灭绝重要。”克林顿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己制度生存的威胁。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基于这种理论,美英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这种理论是
A.打击恐怖分子 | B.维护世界和平 |
C.人权高于主权 | D.尊重各国主权 |
《新全球通史一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B.社会主义者、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具有共同的阶级立场 |
C.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
D.工人运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一书中写道:“在华盛顿这个全国政治中心,政府官员们的女性亲属和朋友形成了新的政治角色。很多贵族女性长期在英国与欧洲法庭上发挥着自己的影响力,所以美国的精英女性比如玛格丽特·贝亚德·史密斯创造了一种美式的‘客厅政治’。1790年代,当国家统治集团初步成型的时候,‘客厅政治’在费城发轫,1800年后成为华盛顿政治景观不可忽视的一幕。”对“客厅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客厅政治”起源于英国与欧洲的法庭上 |
B.18世纪末开始美国妇女拥有参政议政权利 |
C.美国上层社会的妇女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
D.19世纪以来“客厅政治”盛行于美国社会 |
1917年,由英、法留学生主办的《太平洋杂志》曾发表《革命后之俄罗斯政变》一文载:“兵士工人代表会者出焉,渐与临时政府上轧轹,几有不可驾驭之势”,“据昨日报端之所传,则俄都之暴动复起……主动者即为极端派首领之雷林。”这场“政变”
A.推翻了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 |
B.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
C.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D.实质上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
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
A.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
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 |
C.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
D.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