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当时建造的超大型宝船长140多米,宽57米,是史无前例的。(建造宝船的)巨型船坞,在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在当时世界上也无与伦比。它是中世纪中国造船业在全世界遥遥领先的明证。郑和船队先进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
——摘编自韩胜宝《郑和之路》
材料二 郑和的行动比哥伦布1492年到达美洲早87年;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早114年。郑和舰队的实力不但远远超过了亚洲各国的水师,甚至超过了欧洲各国海军的总和。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郑和开创的时代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相反,西方世界在郑和100年后开始了工业文明,并最终全面超越了中国。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1874年《江苏巡抚吴元炳奏》
材料四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顺、大连,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材料五 2002年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舰艇编队,满载五大洲10国人民和军队的友谊回到青岛。至此,在世界环球航行的史册上将首次并永远地刻下“中国”的名字,906名官兵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造船、航海技术的提高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技术保障。结合所学知识,追述唐宋时期造船、航海技术的主要成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开创的时代为什么“没有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动力”?( 4分)
(3)近代中国,谁首先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对此,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4)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惨败于日本之手。依据材料四分析,这对中国的海疆主权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为什么无法真正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6)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
(7)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9分)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0分)

材料林则徐和徐继畲,这两位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前沿人物在福州有一次罕见的较量,史称“乌山之争”:
1850年夏天,英国的一名传教士租赁了(福州郊外)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租期为六个月。此事引起了林则徐及城内部分士绅的不满。林则徐上书福建巡抚徐继畲,要求武力驱逐英人。徐继畲主张采取外交手段处理,避免酿起事端。林则徐则认为,这样做太过懦弱,他情绪激昂地表示,如果战事不可避免,年老又多病的他也在所不辞地挺身而出。此事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并最终导致徐继畲被革职。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乌山之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在对待“英人租赁乌山神光寺的几间房屋”的问题上,林则徐和徐继畲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
(2)林则徐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此进行评价。

材料一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磅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古往今来,金融主导经济发展的变迁与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当最早称为“质”,《说文解字》意为“以物相赘”,“以物质钱”。在古代中国,典当业是维持农业、手工业的再生产和解决生活急需的重要工具。随着商业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达,唐都长安西市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金融,如柜坊经营收受存款,保管财物,质库经营抵押放款。宋代城市化水平提高,典当成为正式行业,……明清时代,随着徽商、晋商等商帮的兴起,典当业成为最热门的行业,遍布通都大邑,《明实录》记载:“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赀数千金,课无十两。”——据《中国古代金融业》等
材料二在人类的经济画卷上,没有哪个细节能够与货币脱离瓜葛。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当英镑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崛起,并在货币争锋中独占鳌头时,英国被改变,世界的格局也被改变。——摘自宋泓均、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
材料三中国通商银行大事年表

中国通商银行大事年表
事件
创立
19世纪末,英、法、德、俄、日等国在华开设的银行已达20多家,郑观应等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应开设我国自己的银行。
1897年5月,清政府“铁路总办”盛宣怀在上海“招商集股”,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为宗旨,创办中国通商银行,额定资本500万两,股东多为官僚及买办。这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银行。
曲折发展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通商银行京行首遭焚毁,天津分行亦随之收束。
1936年,国民党政府为控制中国金融,以复兴公债抵充,加入官股347.5万元。该行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所控制。
解放战争期间,其购买的大量公债在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其他资产也被官僚抽逃殆尽。
改制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通商银行的官股部分作为公股,将该行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1952年12月,人民政府将中国通商银行和上海其它59家私营银行、钱庄和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据《上海金融志》、《中国金融家》等整理
材料四

(1)指出古代典当行的主要职能。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典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说明19世纪上半期英国以及世界格局是如何“被改变”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银行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通商银行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中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勤于正事,励精图治。他经常找大臣商讨富国强兵之道。……宋神宗求治心切,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指出只要“择术”正确,不要说大唐盛世,连尧舜之治也可达到,这种引导和激励使宋神宗信心大增。
……王安石又上书回答宋神宗提出的为何“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的问题。他说:前面几位皇帝,“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这正切合宋神宗“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的思想……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钟葵《王安石变法问题出在哪里》等
材料二“青苗法”的推行,使自耕农的生产生活得到救助,使其免受地主阶层高利贷的搜刮和盘剥;对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使国家军事力量得到加强,一定程度改变了政府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了阶级矛盾,使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但“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改变对自耕农的剥削。“青苗法”的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在执行中都变了味走了样——变成了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向贫困农民发放贷款和种粮为定额摊派;变成了不但向穷人发,富人不缺钱不缺粮也发。更可悲的是,农民不管是否领到了“青苗钱”,都要按分配的定额缴纳“青苗息”,这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同时,“青苗法”在执行中损害了地主阶层中某些集团的利益,导致其执行效果不断减小,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摘引自黄海宾、田龑《浅析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社会政治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能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青苗法”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为何失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