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乙)
《二十四孝图》上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幸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甲)请从上述文字中写出一个成语。
(甲)孔子对“孝”有什么主张?请简要分析。
(乙)上述故事的做法是否符合孔子的“孝道观”?请简要分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0题。
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①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矜:庄重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5分)
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人主读之二月乃尽。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 语,人主未尝不说也。时诏赐之食于前,饭已,尽怀其余肉持去,衣尽污。数赐缣帛,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率取妇一岁所者即弃去,更取妇。所赐 钱财尽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闻之,曰:“令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
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今子大夫自以为海内无双,博闻辩智,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数十 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其故何也?”东方生曰:“夫张仪、苏秦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相禽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士者强,失士者亡。今 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诸侯宾服,威振四夷,连四海之外以为席,安于覆盂,动发举事,犹如运之掌中。贤与不肖,何以异哉?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 众,竭精驰说,并进辐凑者,不可胜数。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于是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
建章宫后阁重栎①中有物出焉,其状似麋。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诏东方朔视之,朔曰:“臣知之,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 言。”又曰:“某所有公田鱼池蒲苇数顷,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诏曰:“可。”朔乃曰:“所谓驺牙者也,远方当来归义,而驺牙先见。其齿前后若一,齐等 无牙,故谓之驺牙。”其后一岁所,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
至老,朔且死时,谏曰:“诗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愿陛下远巧佞,退谗言。”帝曰:“今顾东方朔多善言?”怪之。居无几何,朔果病死。传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注:①栎:栏杆之类。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少妇于长安中好女取:选择,选拔
B.时会聚宫下博士诸先生与论议,共难之曰难:诘问,责难
C.愿赐美酒粱饭大飧臣,臣乃言飧:晚餐,用作动词,宴请
D.匈奴混邪王果将十万众来降汉将:率领,领兵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至老,朔且死时②不出,火且尽
B.①陛下以赐臣,臣朔乃言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①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D.①时诏赐之食于前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朔爱好儒学经术,博览群书,初到长安时,他上书给皇帝,共用了三千个木简,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
B.东方朔经常在皇上身边陪侍,多次和武帝谈话,武帝对东方朔的文辞、口才很满意,而对他的治世能力并不赏识。
C.学宫里的博士先生参与议事,东方朔与他们论辩时认为,自己官职不显赫,并非不贤能,而是此一时彼一时、时势造英雄。
D.建章宫后阁的栏杆里,出现一只怪兽,状似麋鹿,东方朔认为此物叫“驺牙”,这是远方将有人来归降的吉兆,后来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张仪、苏秦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
(2)以闻,武帝往临视之。问左右群臣习事通经术者,莫能知。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未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日:“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日:“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C.遂坐瑾党停官坐:因犯……罪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10.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日:“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
的情况,他上委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
先上书弹劾童贯,又裤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
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
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12.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译文:
(2)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9分,每小题3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
邓先生墓表 .
(清)罗有高 .
先生讳元昌,氏曰邓,字慕濂,不知其先何族之别也。祖父居赣州府城,为赣人云。先生弱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为制艺有师法,诸老先生以为能。年十七,得宋五子①书读之,涕泗被面下,曰:“嗟夫!吾乃今日知为人之道也。出入禽门②,忍不自反,何哉?”自是澄心默坐以观理;饬言动、严视听以劘③习;博考图籍,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端本于闺门,敦行孝悌睦姻任恤之行以求仁。确然沛然,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 .
赣在万山中,文明所被者微矣。宋周濂溪先生过化赣南,未闻从游之士有赣人焉。明阳明王先生讲学章门④,而雩⑤始有何、黄、袁、管四先生出。至养愚李先生,乃粹然一以朱子为宗。其后易堂九子,以气节文章声海内,而中叔彭先生声华至落寞,守学明礼,与程山谢先生相应答。近百年来,高风寥邈矣。而先主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成之以勇迈不回之气,佐之以坚苦廉毅之操,内外完朴,挺为伟人。 .
初,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⑥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昕夕论学,为日程疏记言动相交摘。一日,昌图读朱子《大学或问》首章,先生适过窗外,驻听之,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谓昌图曰:“子勉之,毋蹈吾所悔,永为朱子罪人,偷息天地也。”盖先生为学诚切,日见其不足,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身既未至之,而尤愿人之先至之,而己得步其后也。故其友教人也挚,无智愚贤否老耄,苟近之,诱之即惟恐不力。有田在城南,先生尝以秋熟视获,挟朱子《小学》书坐城隅,见贫人子累累拾秉穗甚众。先生招之曰:“来,汝毋然,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先生始则使识字,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夫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盖庶几乎知至至之者乎? .
先生以乾隆三十年闰四月四日卒,昌图以有高夙尝被先生之教,以墓道之文属。有高闻命恐惧,不知所以为辞。屏气定息,思先生为学大旨,粗有明于心者,谨诠次之,以表于阡。后之君子,将必有兴感于斯文者。 .
(选自清代罗有高《尊居士集》,有删改) .
作者介绍:罗有高(1733—1779),字台山,江西瑞金人。乾隆举人。年轻时慕豪侠行为,习技击拳术,治兵家言。后与宋昌图交,从其师邓元昌潜心研究程朱理学。三十多岁结交彭绍升、汪缙后,又长斋礼佛,遍读佛经。诗文皆刚劲峻健。有《尊居士集》。 .
邓元昌一生以倡明程朱理学为己任,尤在“躬行”上下功夫,学生很多,影响赣州一带的士学风气。作者就是受其教诲由尚武而转向儒学的。这篇为师长写的墓表,可作为明清哲学史料来读。文采质朴,其人形象迂拙可掬。 .
注释: .
①宋五子:指宋代五名理学家。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
②禽门:情欲之门。此指非理学礼义范围。《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
③劘(mó):切磋,磨。 .
④章门:江西赣县的古城门。 .
⑤雩(yú):雩都,县名,属江西。今改称于都,在赣县东。何黄袁管:王守仁在赣州的四名弟子,都是雩都人。何廷仁、黄宏纳、管登。袁,生平不详。 .
⑥通家子:指世代有交情人家的孩子。 .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入禽门,忍不自反反:通“返”,返回 .
B.约之程朱之遗书,以崇其知崇:推祟,推重 .
C.群儿欢,争昵就先生就:靠近 .
D.即使讽章句,以俚语晓譬之讽:诵读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说明邓元昌先生倡导程朱理学的一组是 .
①负志气,思以文章自名 .
②独奋发于陈编蠹简之中 .
③不觉泪下而拜,感动不能起 .
④且又以为身欲至之,亦愿人之同至之也 .
⑤吾教汝读书,吾自量谷与汝归 .
⑥先生与人之量则宏矣,而未尝杂以意气 .
A.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②④D.③④⑤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元昌先生年轻时就立下了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的壮志,才能突出,受到各位老先生的称赞;后来一生始终躬行程朱理学,大力倡导,孜孜以求,自甘淡泊。 .
B.尽管有李养愚先生、易堂九子等学者的倡导,但程朱理学近百年来还是在赣州日趋衰落,而这时,邓元昌先生独扛起程朱理学的大旗,奋发学习,勇往直前。 .
C.作者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刻画,如邓元昌先生教捡稻穗的孩子识字读书的细节描写,就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迂拙可掬的学者形象。
D.作者罗有高曾接受过邓元昌先生的教导,因而奉宋昌图的嘱托写了这篇文章。作者相信,后来君子中一定会有人因读了这篇文章而被邓元昌先生的精神感动。
第Ⅱ卷(选择题部分,共114分)
四、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沮于俗,不疑于心,澹泊和平,以此自终。(3分)
(2)雩都宋昌图以通家子谒先生,先生器之,馆之于家。(3分)
(3)孜孜为善,而未尝有干慕名誉之思;自甘朴学,而耻垂空文以眩世。(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九年,
成进士,授国史院检讨。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
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授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方廷推,上曰:“今以道
学名者,言行或相悖。朕闻汤斌有操守,可补江宁巡抚。”十月,上南巡,至苏州,谕斌曰:
“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尔当使之去奢返朴,
事事务本,庶几可挽颓风。”
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扬二府被水,国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当征赋。”
斌遣覆勘,水未退,即田出水犹未可耕,奏寝前议。二十四年,疏言:“苏、松土隘人稠,
而当大省百馀州县之赋,民力日绌。恳将苏、松钱粮各照科则量减一二成。”淮、扬、徐三
府复水,斌条列蠲赈事宜,请发帑五万,籴米湖广,未俟诏下,斌赴诸州县察赈。疏闻,上
命侍郎素赫助之。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斌察其廉,奏留之。
二十五年,上为太子择辅导臣,廷臣有举斌者。将行,吴民泣留不得,罢市三日,遮道
焚香送之。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
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曰:“市儿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
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
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
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
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注」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注」登闻鼓: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允许百姓击鼓鸣冤,直接向中央申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挈斌避兵浙江衢州挈:带着 B.言行或相悖 悖:错误
C.遮道焚香送之遮:拦阻 D.愆过丛集愆:罪过,过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闻容城孙奇逢讲学于夏峰②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的愿
B. ①常州知府以失察属吏降调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C. ①上为太子择辅导臣②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 ①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②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斌非常孝顺。在顺治二年,他侍奉父亲回到家乡,后来又因为父亲年纪大了而以生病为
理由请求辞官,父亲去世后他又为父亲守丧到期满。
B.江宁巡抚空缺,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但皇帝认为汤斌和其他凭借道学出名的
人不一样,他有操守,因而让汤斌担任了江宁巡抚。
C.淮安、扬州两府遭受水灾后,余国柱认为第二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但汤斌派人重新察
看后认为并非如此,于是上书请求搁置余国柱的奏议。
D.汤斌深得民心。他将要前往京城担任太子的辅导大臣,吴地百姓哭泣挽留,没有成功,
于是停市三天,拦路焚香为汤斌送行。
12.文言文翻译(共3小题,8分)
①.向闻吴阊繁盛,今观其风土,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
译文:
②.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译文:
③.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