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外交更能打动人心
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但中国还没有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以官方声音为主的宣传使我们的话语缺少了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崛起的喜悦中夹杂的狭隘民族主义成分所产生的众多解气的话语,不仅无助于中国说服世界的努力,反而成为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负面内容的重要原因,中国迫切需要在对国际政治和中国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培育大量具有说服世界能力的民间人士,换句话说,中国人多,中国外交更需发挥民间优势。事实上,民众有意识的参与使众多涉外活动具有了外交意义,甚至比经过精心修饰的外交表述更能打动人心。
从二战结束到中美建交这段时间,中国和美国处在敌对、猜疑、相互隔绝和互不了解的状态,基辛格担任国务卿之后说:“我们仍然认为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最抱敌意的国家。”但他第一次到上海时,早晨抽空跑出去看了看街上的人,回来却说:“中国人是一个和平的民族,脸上带着佛一样的微笑。”见到面目慈祥的中国人,观念就变了。基辛格转变观念的启示,也为我们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长久以来,西方人坚信他们的文明是世界唯一成功的文明,它们是国家治理的范本,其生活方式值得向往,有些国家推行的所谓的“价值观外交”就是以这种意识为思想蓝本的。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却必将证明“价值观外交”政治视野的局限性:2007年韩中贸易额为1500亿美元,相当于韩美和韩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航班836架次,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韩中之间已经建立了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最近总结说:“在世界上,能与中国人用杯子喝53度白酒的只有韩国人,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中韩两国人士炖上一盆狗
肉,盘腿上炕谈生意时可能没想到外交,但却促进了外交,所以韩国赞赏中国的发展,事实证明,通过经济活动中民众的交流,中华文明逐渐扩大了在西方的影响,西方在如何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方面逐渐变得客观起来,对中国持肯定态度的声音越来越多。
中国的文化中有“朋友信之”,“近者悦,远者来”的传统。现在每年有将近4000万人出国,中国人、中国资本、中国企业已经遍布全球。这是我们的优势,这么多人出去容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我们的宣传太像“宣传”,官员学者出国很怕说错一句话,民众的声音出不去,外宣就不真实了。不要担心扩大民间的声音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说明了民间和外界的交往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英国首相布朗称:到2025年,中国讲英语的人将超过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若此,中国外交对外言说的能力将大增。
如今,国际事务中的言说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现代政治就是言说政治,其突出特点就是,人们往往不仅仅要看一国的官员说了什么,更要看民众怎么说,说了什么。一个国家无论有多大的外交实力,有多少外交官,都不可能代替民间的交往,而在很多时候,几十个外交官说的“官话”,还往往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俗话”更具有感染力。对“民间外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外交可以在官方宣传缺少能够满足民间需要的说服力时弥补中国塑造自己全球形象的国际经验的不足。 |
B.民间外交有助于西方客观看待中国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和消除外国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时出现的负面内容。 |
C.民间外交强调民众有意识的参与,这使基辛格第一次到上海就转变了对中国的敌对、猜疑观念。 |
D.民间外交不必担心会给中国带来负面影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越深,中国文化的影响就越大。 |
对文中划线句“通过老白干的实力能说明韩中贸易额连年激增的缘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上只有韩国人能与中国人喝53度的白酒,韩国通过与中国的白酒贸易使两国贸易额连年激增。 |
B.2007年韩中贸易额相当于韩美日的总和,韩中之间每周往返的航班比韩国国内航班数量都要多。 |
C.韩国人在和中国人谈生产时对中国的发展的赞美虽然没有想到外交,却促进了外交。 |
D.中韩两国民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交流比官方外交更具感染力,它使双方增进了了解,建立了互信,从而促进了韩中经济贸易的发展。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使中国更易发挥民间外交优势,从而更易让外国人听到中国真实的声音。 |
B.人员流动的全球化证明了西方国家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外交”存在政治视野的局限性。 |
C.目前外国对中国的了解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外宣缺少民众的声音,太不真实了。 |
D.中国讲英语的人比全世界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数还多,中国外国对外言说的能力正在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共同成为主导国际政治的力量。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数学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
②陈景润上小学和中学时,瘦削、弱小、内向,像一只丑小鸭,总是被人歧视,他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陈景润上高中三年级时,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零年上半年,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学习的成效非常高。同学间有共同的数学语言。大学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他全身心沉浸在教学的海洋里,成绩特别优异。
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⑦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自从陈景润被选调到数学研究所以来,他的才智的蓓蕾一朵朵地烂漫开放了。在圆内整点问题、球内整点问题、华林问题、三维除数问题等等之上,他都改进了中外数学家的结果。单是这一些成果,他那贡献就已经很大了。但当他已具备了充分依据,他就以惊人的顽强毅力,来向“哥德巴赫猜想”挺进了。他废寝忘食,昼夜不舍,潜心思考,探测精蕴,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一心一意地搞数学,他把全部心智和理性通通奉献给这道难题的解题上了,他为此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的两眼深深凹陷了。他的面颊带上了肺结核的红晕。喉头炎严重,他咳嗽不停。腹胀、腹痛,难以忍受。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上,他无法统计失败了多少次,但他毫不气馁。他向着目标,不屈不挠,继续攀登。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他终于登上了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的台阶。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
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教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杰出的成就”“辉煌的定理”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
B.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
D.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 |
E.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
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你结合全文对此加以举例分析。
文章以“数学家陈景润”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宫斗剧”的文化本质
顾名思义,“宫斗剧”中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斗”是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而在这个尔虞我诈的战场上厮杀的,是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她们拼死争斗的目标只有一个:皇帝的雨露和恩宠。在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认为是合理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表现出对这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没有质疑和反叛,没有对与错、善与恶的区分,所异者只有手段的高下与计谋的成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命运的迥然分野。但即便如此,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她们的得势与失宠,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尊贵如皇后、贵妃,渺小如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身处其中的女性,因而对自身的险恶处境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度的敏感,种种拿不上台面的阴狠伎俩,正是她们在“斗争”中寻找到的应对之策。换句话说,她们不过是在重演“以恶制恶”的套路。
从本质上看,“宫斗剧”属于娱乐至上的“戏说历史”,虽然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但也存在着如何选择和利用历史资源的问题。换句话说,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只是宫斗题材重复出现的表面原因,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因素,则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宫斗剧”不过是类型剧的一种。在“宫斗剧”盛行之前,宫廷题材历史剧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为代表的“帝王系列”,着力展示当权者称霸天下的雄心和治理江山的艰难,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而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为代表的“戏说系列”,则延续了古已有之的“明君清官侠客梦”的叙事模式,其中隐含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即便是备受争议的《还珠格格》,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
就其审美接受效应的本质看,“宫斗剧”中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暗合了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例如,商业社会中越来越强大的男性话语权,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促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而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则与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颇为相似,甚至其“高明”的手段可资借鉴。至于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无论是情场还是职场,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这些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节选自2012年7月10日《人民日报》)下列对于“宫斗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斗剧”就是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与世隔绝的后宫中的,是以后宫为背景的,以“斗”为其核心情节和叙事重心的剧种。 |
B.“宫斗剧”是以一群原本娇弱的贵族女性为主角,把皇帝的雨露和恩宠作为她们拼死争斗的唯一目标,而进行厮杀的剧种。 |
C.“宫斗剧”中,无论是尊贵的皇后、贵妃,还是渺小的宫女,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一颗棋子,这些智计百出的女子在强大的男权和君权面前,仍然是不堪一击的。 |
D.“宫斗剧”中,这些后宫女子的人生中都表现出一种价值观的绝对认同:只要是为了争宠和固荣,一切手段与权谋都被看作是合理的。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斗剧”属于“戏说历史”,娱乐至上,不承担再现真实的任务,很多剧情也可以虚构。 |
B.“宫斗剧”题材不断重复出现,不只是因为电视剧想象力的匮乏和创作水准的低下,更为深层和隐藏的原因,则是与我们面对历史的态度密切相关。 |
C.“帝王系列”的历史剧重在塑造开疆拓土、守业有成的明君和廉政清明、以民为先的能臣,与主流意识形态重塑国家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吁求一脉相承。 |
D.虽然《还珠格格》还在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剧情虚构的成份过多,但也不乏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动机与心理诉求,所以从艺术上还是可以借鉴的。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成功至上、唯金钱论、男性中心等潜在的社会心理,可以从“宫斗剧”所呈现的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中,找到合理的解读。 |
B.随着男性在商业社会中的权力越来越强大,男性就有意无意地鼓励女性学习后宫嫔妃的“隐忍”与“奉献”,迫使她们按照男性的意愿,而不是女性的独立意识来塑造自己。 |
C.当下社会中复杂的男女关系和“宫斗剧”后妃娘娘们施展各种手段去争宠,颇为相似;而剧中那些人情算计和权利博弈,又有和所谓职场政治对号入座的可能。 |
D.古代的后宫纷争一旦和现今社会的情场或职场这样现实情境挂钩,一系列“宫斗”作品,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变为白领女性的“心灵鸡汤”和人生教科书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鲁先圣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微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就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夭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l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太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的痛苦中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着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忍受不了兄长的虐待,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巴赫主要是以一位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l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 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他的生活一直是勉强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李斯特和萧邦那样闻名,有些雇主甚至并不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的领唱。
德国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说:“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确是如此。在巴赫的一生中,贫困与死亡像一对可怕的魔影紧紧相随。他不仅从未享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且从9岁起就因父母相继去世而开始感受到死亡的威胁,长大成人作父亲后,又眼睁睁地将自己孩子中的ll个送进了坟墓。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平均律钢琴曲集》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键琴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序曲;33首奏呜曲;5首弥撒曲;3首圣乐曲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写出了800多首严肃乐曲。在这些作品申,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与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这种充满宗教内容及复调音乐思维的作品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
但是,巴赫在世时作品一直不为人们欣赏,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为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折服。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1829年,门德尔松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这首曲子被认为是所有宗教音乐中最伟大、最丰富的典范。
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严肃的音乐场所都在演奏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世界公认:他的出生,是音乐的幸运,也是世界的幸运。文章以“他不是小溪,是大海!”为题目,有何妙处?(4分)
作者为什么要以大量篇幅叙述巴赫的种种生活磨难?(4分)
请简要概括巴赫音乐作品的特点。(4分)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巴赫登上音乐巅峰的原因;(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给树留个柿子
毛甲申
黄昏我一般要打个电话给我妈,常常是电话响一声就接了。我说,妈,你吃饭了吧?我妈说,吃了。我说,你喝药了吧?我妈说,喝了。然后汇报一样地说,早上喝了两片,晌午喝了两片,还有两片等睡觉时再喝。
接下来我妈会问我吃饭没有,吃啥饭,有些啥菜,我一一汇报。然后再说些别的:谁家的二姑娘出嫁了,谁家的老头儿过世了……有时忙忘了,没打电话回去,我妈也不说什么。
去年我回到老家的那个黄昏,跟我妈坐在院子里说话,说得正好呢,我妈起身回屋了,过了一会儿,我也回去了。我妈坐在电话机旁边,出神地看着电话。我说,妈,你干啥啊?我妈说,我在等甲申的电话啊。我说,我这不是回来了嘛。我妈拍着脑袋说,你看,你看,我都糊涂啦……
我妈不识字,进过扫盲班。有天,教员点名让我妈用“毛”字组词造句,我妈说,毛,毛甲申,毛甲申是我的大儿。教员忍不住笑了,说这句子造得不对,说“毛甲申”不是词,说了半天我妈还是不懂,红着脸说,毛甲申是我大儿,怎么就不对了?教员又费了不少口舌,可我妈依然坚持自己是对的, “我是他妈,我还不晓得他是不是我的大儿!”
我妈认会了一二十个字,扫盲班就结束了,后来这些字她又忘记了,除了认得钱,她就认得我的名字。
那时,我们都饥饿着,整天吃煮着野菜的玉米糊糊。我妈常说,好好念书当干部,就会有比玉米糊糊更好的面条吃……
我也用了心念书,可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很是落寞了一阵子,像是天塌下来了。我妈觉得没什么,说现在日子好了,咱们有地了,不当干部也天天吃面条嘛.你小时候说要养一群羊的,以前念书没时间,现在正好养嘛。
我知道我妈的心思,她想每天都能看到我在她身边。可是我的心思已经走得很远,我要去城里。我妈不愿意,说城里吃饭要钱,上个厕所要钱,车又多,人生地不熟。
我铁了心要走,我妈抹了一把眼泪说,你可要回来啊!那语气像是我一去不返一样的。那年冬天的早晨,我妈送我,跟着汽车跑,跟我说,你要少喝酒,酒喝多了又没人扶……
时间一晃就是几年,妹妹去了城市,再后来是弟弟,都离开了老家,一个比一个远,父母一直都在那里,像一棵被摘光了果子的树。
那年秋天,我回家,帮着从树上夹柿子,我妈说,别都夹完了,给树留个柿子。我问,为啥要留呢,树又不吃。我妈说,结了一树柿子,一个柿子都不留,树也难过嘛。
接我妈来城里,她很不习惯,操心父亲不会做饭,操心家里的花猫,操心地里的庄稼,
还没待几天,就今儿要回明儿要回,吃不好睡不好的。
有天我睡午觉,迷迷糊糊地半睁了眼睛,看见我妈坐在床边,一声不响地看着我,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继续睡着。我妈就那样看了很久,好像我浑身都是她的目光。在那样的目光里,我妈一定想起了我小的时候,在她的怀里,尿床,淘气,哭鼻子……而现在,却睡得安稳。
我妈来城后,我和妻子都想着她在家里成天劳累,就想让她过几天饭来张口的日子,不让她切菜,不让她洗碗,不让她拖地。我妈总是抢着做,而我们总是拦着她。这让她很难受,叹息说,这些我都会做啊,都洗洗涮涮一辈子了嘛。这样,我们由着她,她一下就高兴了,就是嘛,我又不是神仙,光玩怎么行?
日子一天一天过着,不知不觉中我妈就老了……
因为高血压,常年服药,一直很瘦的她虚胖了,我常常为这个担心。我妈笑说,胖点好,看着福态。我劝她和父亲别种地了,他们答应得很干脆,说不种啦不种啦,种了一辈子的地,还没种够吗!嘴上这样说,却还是要种的。
没想到,我妈锄草时突然手臂不听使唤了,她慢慢地挪回家.那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父亲在县医院做手术,还没有出院。
那也是个黄昏,我打电话回去,我妈声音很弱地说,好像半边身子不能动弹……头好像有点昏,还尿床了。我妈说,不要紧的,睡一觉,明早就好了……
我的头轰的一响,像疯了一样,不停地打电话,告诉妹妹,告诉弟弟,向所有离家近的紊朋好友请求支援,深夜我妈被救护车送到县里……
是脑出血,幸好出血量少。她慢慢地康复,能下地了,能扶着墙走了,能拿勺子吃饭了,再后来能拿筷子了。三个月之后,我妈在电话里说,今天切了土豆丝,切得像个土豆棍子。那一刻我的眼睛忽然一湿,这多么难得啊!
后来,我妈时我说,这一场病花了不少钱,就当是你们几个花钱买了一个妈。我要好好给你们活几年,不然,太不划算了……
我笑了,我妈也笑了,都笑出眼泪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11期。有删改)作者以“给树留个柿子”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
文中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红着脸说,毛甲申是我大儿,怎么就不对了?(2分)
(2)于是我赶紧闭上眼睛,继续睡着。 (2分)文章最后一段突出了“笑”字。请简要说明“笑”的含义。(4分)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是如何达到真挚感人的艺术效果的。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国内生能力与经济发展
欧阳嶢
所谓“大国内生能力”,指在超大规模的国家里,由于具有资源丰富和市场广阔的优势而具备的一种内生的发展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大国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较好地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
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看,资源和需求是基本的驱动因素,也是影响增长模式的基本要素。资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需求要素则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一般来说,任何国家为实现经济增长,既要利用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又要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即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但是,不同类型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大国往往采取以国内资源和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内生增长模式;小国往往采取以国外资源和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即外生增长模式。
事实上,一个国家拥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是影响该国工业发展速度和形式的主要因素,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大国,应该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是生产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在消费需求旺盛和市场广阔的大国,应该利用本国的市场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大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充裕,加上市场潜力大的特征,决定了它通常采取内生型模式。这种内生型模式,依靠大国的国内资源构建产业体系和形成规模经济,依靠大国的国内市场拉动经济发展和形成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基于“大国内生能力”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它不仅为美国赢得了长期的持续发展,而且对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新兴大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借鉴美国经验构建以内需主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我们在分析大国发展战略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拷问:中国和印度等大国曾经有“文明古国”的荣耀,也有过古代的经济繁荣,但近代以后却在经济上落伍了,这是为什么?“大国内生能力”理论具有解释这个难题的逻辑能力:在封闲的世界经济体系里,大国的资源和市场可以形成推动经济繁荣的内在机制;但是,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里,小国可以通过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来弥补自身的缺陷,如果大国仍然采取闭关锁国战略则会丧失自身的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的封锁迫使我们实行内向政策。经历了长期的封闭后,从l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之中,逐渐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从而给中国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赢得了30多年的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但是,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过分依赖出口导向战略,使得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减少和国民福利下降,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在继续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前提下,要相应地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那便是,要更加注重依靠大国的资源禀赋培育重点产业,依靠大国的国内市场培育产业竞争力和自主生产体系。为此,应当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和战略转变,逐渐在内需和外需、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结构转换,使中国经济的大国效应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体现。下列关于“大国内生能力”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国内生能力”是指一些超大规模的国家依靠国内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发展能力。 |
B.“大国内生能力”在经济体系中具有内生增长和外生增长两种发展模式,不同类型的国家应根据本国实际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 |
C.“大国内生能力”能够促使大国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来构建产业体系、拉动经济发展和形成规模经济。 |
D.“大国内生能力”理论可以解释中国和印度等大国的经济为什么在古代能够取得繁荣,到近代以后却落伍。 |
下列对影响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之一,它的数量和质量在很人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速度和形式。 |
B.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基本驱动因素,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市场需求是生产的源泉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
C.在封闭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一个国家的国内资源丰富程度和市场广阔程度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 |
D.在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里,以国内资源和市场为主,适当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能更好地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选择内生型模式,使经济得到了长期的持续发展,新兴大国应该以此为借鉴,构建以内需主导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 |
B.一个国家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其中大国因为自己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充裕,加上市场潜力较大,就要采取内生型发展模式。 |
C.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利益减少、国民福利。下降,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国际贸易摩擦。 |
D.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战略,逐渐在内需和外需、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结构转换是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想的唯一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