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A表示某高等动物精巢内所看到的体细胞分裂及其精子形成过程中DNA量的变化模式图。图B表示在上述细胞分裂过程的各个时期染色体变化的模式图。图C表示精细胞产生的可能情况,请据图分析:(1)图B所示的a、b、c、d四个染色体图像,分别对应图A所示的①~⑤中的哪个时期(用相应数字表示): a: b: c: d:
(2)图B所示的a、b、c、d的DNA量与体细胞DNA量相同的是 。
(3)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当于图B中的 和 的染色体数目。
(4)图A中的 和 处,细胞内没有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5)图C中的这6个精细胞至少来自于 个精原细胞,至少来自于 个次级精母细胞。
闰绍细胞脊髓内的一种抑制中间神经元,其活动经轴突回返作用于运动神经元,抑制开始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和其他神经元(如右下图,箭头表示兴奋传递方向)。
(1)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填促进或抑制)自身的活动。
(2)图中神经元之间存在环状联系,属于(填“正“或 “负”)反馈,其意义是。
(3)突触后膜内流,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上的Cl-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是,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兴奋由侧支传来时,图中被抑制的神经元是。
(4)兴奋在闰绍细胞与运动神经元2之间传递需要借助神经递质,其存在于突触前膜的中,研究发现,释放到突触间隙的部分神经递质可通过形成囊泡“回流”到突触前膜,从神经调节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豚鼠毛色的黄色基因R与白色基因r是位于9号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9号染色体的精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Rr的异常黄色雌豚鼠甲(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豚鼠为异常豚鼠),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1所示。
(1)用甲豚鼠与正常的白色豚鼠作亲本杂交,其F1随机交配所得的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异常白色豚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_。
(2)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染色体组成无异常,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填“父”或“母”)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或者是_______(填“父”或“母”)本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_。
(3)如果以图2所示染色体的雄豚鼠与正常的白色雌豚鼠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只黄色豚鼠,经检测,其9号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3所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
(4)豚鼠的粗毛与细毛分别由位于4号常染色体染色体上的A与a控制,用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4所示的雌雄豚鼠杂交,子代中黄色粗毛豚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白色细毛豚鼠所占比例为________。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问题。
(1)为了从土壤中筛选能有效降解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的细菌。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该培养基为______培养基,其中化合物A为目的菌提供________等营养要素,在分离、纯化、计数过程中,则常采用_________法接种,实验过程中还需配制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其目的是_________,如果空白培养基中无菌落形成而实验组培养基中所形成的菌落如右图所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2)在提取胡萝卜素时,常用的萃取剂具有沸点高且________等特点,在鉴定胡萝卜素粗品时,常用________法,如果标准样品只形成一种色素带,而提取样品形成了多种色素带,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3)用凝胶色谱法提取分离血红蛋白时,用_______洗涤红细胞,用________破裂红细胞使血红蛋白得以释放,如果装填的凝胶色谱柱中出现气泡,气泡会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
分1986年,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从英国重新引入在我国已经灭绝的麋鹿39只(其中雄性13只、雌性26只)。麋鹿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1)麋鹿引入保护区后,种群数量发生右表所示变化,这种保护属于______,2003年起大丰麋鹿保护区进行了麋鹿野生放归,以后若要调查野生麋鹿种群数量,常用方法是_______,多年后,保护区中的麋鹿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麋鹿种群中性别比例将逐渐接近_________。
(2)观察发现,麋鹿能通过嗅别尿液气味来寻找同伴,这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在繁殖季节只有雄性鹿王才有交配权,雄性麋鹿为争夺王位而开展剧烈搏斗,这将会导致麋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________。
(3)由于麋鹿种群对植被的采食与践踏,造成栖息地环境的改变,如大多数沼泽植物逐渐消失,某些植物数量有所增加等,这将引起保护区内的生物群落发生___________,观察发现,麋鹿喜食当地被列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互米花草,其生态学意义为_____________。
分植物能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研究表明气孔的开闭与乙烯有关。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乙烯与气孔开闭的关系,选取生长良好、4~5周龄拟南芥完全展开的叶片,光照使气孔张开,撕取其下表皮做成多个相同的临时装片。选取一个装片,从盖玻片一侧滴入某一浓度的乙烯利溶液(能释放出乙烯),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在光下处理30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之后滴加蒸馏水,用同样方法清除乙烯利,再在光下处理30min,测量并记录气孔直径。改换装片,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溶液重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激素调节着植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其中生长素对植物的作用具有______性,其作用会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而有差异。
(2)乙烯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在“瓜熟蒂落”的果实中,除乙烯外,________含量也比较高。
(3)上述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乙烯利对气孔的影响是______,由此推测气候干旱时,拟南芥叶片内乙烯的含量将_____。
(4)从图示结果看,用浓度为________%的乙烯利处理拟南芥叶,既不会伤害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又能获得较好的实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