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的主要体现有
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与台北、香港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稳定人民币汇率制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恶化
A.①②③④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到2006年底,有1478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特点之一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
C.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
2012年1月24日马英九再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此之前他就曾经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在维持两岸现状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
B.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
C.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
D.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有学者指出,继20世纪某个年代相信社会主义未来的那些人而来的是这么一群人,他们唯一的避难是艺术、酒精或毒品;在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社会中,这些作家的主要题材是孤独和“老死不相往来”。这一评论()
A.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向往 |
B.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
C.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
D.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否定 |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白领工人人数已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正在日益减少’而从事技术性、信息性和智力性工作的非生产性知识型人员的队伍却在不断地扩大。因此,可以推断美国()
A.知识型阶层将成为社会的主体 |
B.非生产人数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
C.人们逐渐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
D.产业结构已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