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和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灿烂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在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方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诗”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其作品中带有一咱诗意的光辉;“诗哲”则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其作品中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 |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互涵互动”关系,“互涵”指互相联系、彼此渗透,“互动”指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 |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漾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它们都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
不属于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原因的一项是(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有整个文化精神的意义。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哲因素使文学呈现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产生了《天问》《离骚》《老子》。 |
B.庄骚比翼,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使庄子、屈原达到了思辩与审美领域的高峰。 |
C.庄子、屈原作品具有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不属于纯粹的哲学、诗歌。 |
D.哲学和诗的融通促进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造就了“庄骚辉映”的文化奇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鹰
吴长忠
在我的故乡,关于鹰的知识不像辞书中表述的那么精确抽象,但却极为鲜活有用。父辈们谈起鹰,眼睛总是瞪得大大的,说谁在村东头坟地里那棵老柏树上看到了一只鹰;谁家的老母鸡被鹰捉走了;谁玩的鹰昨天捉了四只兔子。或者指着左胳膊上端着的鹰说:看见了吧,这就是鹰。个头比鹰大的是老雕,老雕咋能跟鹰比。鹰吃活食,只吃活食。老雕什么都吃,活的死的都吃。还有个头比鹰小的,那是鹞鹰,鹞鹰抓不了兔子,连鸡都抓不住,只能抓小鸟。在父辈们心目中,鹰是至高无上的。他们赞美它,在心里供着它,也在艰难的生活中与之为伴,借助鹰的翅膀和利爪,获取些许精神愉悦和生活所需。
村里有个叫李文友的,是大家公认的一条好汉。他不仅精于农耕,在鹰的驯养方面也是顶尖高手。
“李伯,你怎么抓到这只鹰的?”我和几个孩子盯着李伯左胳膊上端着的鹰。
李伯得意地笑着。“当然不是飞到天上抓的啦。鹰跟人一样嘴馋哪。我在大柿树下拴了一只母鸡,在一边布了网,它在柿树上落了三次,都没抓我的鸡。跟我斗心眼呢。它飞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故意叫它看见我,不敢下来抓别的食物。它还是精不过人哪。它刚抓住老母鸡,我就用网套住它啦!”
李伯越说越兴奋。“孩子呀,用手指敲它一下,不能让它睡觉。”
我轻轻地敲了敲鹰的翅膀,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不让鹰睡觉啊?”
“你说咱玩鹰是为什么?为了捉兔子。你一松手这鹰不捉兔子飞到天上去了怎么办?玩鹰啊,最要害的是控制好鹰的力气。刚捉到的野鹰,力气大得很,一展翅膀能飞几千里,你敢一松手,它马上就飞没影儿了。咋办?就得叫它变瘦,就得耗它的力气。陪它熬夜,不让它睡觉,就是办法。熬过头了,把鹰熬病了,熬死了,那也不行,还得有别的法子。”李伯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枣核大小的线团儿,“把这东西塞到鹰嘴里,叫它咽下去,它会很难受,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把线轴子吐出来。它一吐出来,线轴子会把它肚子里的肥油带出来,这个办法来得快。”
“这么熬它、饿它、折腾它,鹰还怎么能捉兔子呀?”李伯说道:“也不能很耗它的力气,还要喂它鸡肉、鸡血,每次只让它吃半饱,叫它只有力气抓兔子,没有力气往远处飞。”
至今想起这种驯养鹰的手段,我仍心存惶恐。想那桀骜不驯的天之骄子,威猛无比的鸟之精灵,一旦落入人的股掌成为人类活动的工具,竟也这般困窘孤苦!
已是秋冬交替的季节,正是猎鹰捉兔子的大好时光。我们十几人,按李伯的吩咐,一字儿散开,在枯黄的田野上奔走着,屏息静气地盯着远方,希望能惊起潜伏的兔子。那鹰也像我们一样,伸长脖颈,转动着一双锐眼,洞察着沟沟坎坎间的动静。果见一只兔子从前边田垄中跃起,垄间腾起一串飞尘。再看那鹰,早已从李伯手腕上弹起,紧贴着地面,箭一般地向目标扑去。只见它两只利爪往下一伸,宽大的翅膀扑扇几下,荡起一个雨伞大小的尘团。就这么一瞬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结束了。时间之短,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甚至也有几分让人失望,这么精彩的场面,竟这样糊里糊涂地结束了。
李伯跑过来一边喊着“是一只好鹰,是一只好鹰”,一边蹲下身子,轻抚两下鹰的翅膀,那鹰骄傲地扑棱一下翅膀……少顷,李伯便把鹰推到一边,用手掏出兔子仍在跳动着的心脏,送到鹰的嘴里,这就是对鹰的奖赏了。
那一天,这只鹰抓了五只兔子。它是一只好鹰。
前些日子李伯给了我一个孝敬他老人家的机会。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仍是村里的支部书记,为修连接几个自然村的柏油路而来省城。寒暄几句后,李伯说:“给你弄几只野兔,是他们偷着用土枪打的。枪打的没鹰抓的好吃。唉,咱村上早就没人玩鹰啦,我都十来年没见过鹰啦!”在接下来的片刻沉默中,我从李伯眼神里读到的是困惑,是黯然,是苍凉……
(节选自《2008中国年度散文》)作为养鹰人,李伯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作者为何要在文章首段写老雕、鹞鹰?
请分析阅读本文后产生的双重感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道主义的原则
王海明
对待人的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对待人的道德原则。那么,应该如何对待人呢?应该把人当做最高价值。这样的一种思想体系就叫做人道主义。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因为人最需要的就是人。因为每个人的一切说到底都是他人给予的。他自己是不能生存的,他要生存,他必须缔结社会,他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也是他人给的。
另一方面,为什么说人是最高价值?就是因为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社会发展中的一切都是手段,都是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幸福服务的手段,所以人是本位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人是目的,社会是手段,就意味着人是评价社会一切事物的价值和标准。人的目的、需要是万物的尺度,是事物应该不应该、好不好、坏不坏、有没有价值的标准。
人是最高价值,从这种人道主义的原则来看,一个人,不管他是杀了人、是吃喝嫖赌,还是干尽了坏事,首先都应该把他当作最高价值来善待,尔后再把他当作杀人犯来处死他,这就要使他能够舒服地死,不能像中国古代那样严刑酷法,如点天灯或者是车裂、腰斩。死刑这个东西还是要有的,没有死刑就会违背公正的原则,因为“杀人偿命,借债还钱”,这叫做等害交换,符合公正原则。但是处死死刑犯要让他最舒服地死去。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家们发现这种人道主义原则的浅陋、不精确之处。因为“人是最高价值”,意味着一切人的那种共通的、固有的东西——也就是人性——是最高价值。但是,嫉妒心、疾病等等也是一切人所固有的,也是人性。因此,说人是最高价值,那就意味着嫉妒心、疾病等等这些人的弱点、缺点和那种坏的东西、恶的东西也是最高价值。所以,说人具有最高价值,是一个皮相的真理,它是不准确的,它是一个初级的真理。那么,深刻的、高级的、准确的真理是什么呢?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一个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这一点,那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亦即自我的创造性潜能之实现——才是最高价值。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们最闪光、最重要的思想!
可是,为什么说自我实现具有最高价值?就是因为,自我实现乃是人的最高需要。因此,你这种需要的满足,就意味着你获得了最高幸福。马斯洛讲,人有五大需要,最低的是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需要,然后是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的需要。最令人羡慕的幸福是实现自我的创造性潜能,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自我实现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社会和每个人的一切需要。任何社会财富,不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统统不过是人活动的产物,不过是人的能力之发挥、潜能之实现的结果。所以,人本身的自我实现越充分、人的潜能实现得越多,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便越丰富,社会便越繁荣进步,而每个人的需要也就会越加充分地得到满足。
可见,说包含着许多负价值的人本身是最高价值,实乃浅层的外在的皮相的初级真理;而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高级的真理则是:人本身的自我实现是最高价值。既然如此,那么不言而喻:应该使人自我实现,使人发展、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最完善的人——亦即所谓“使人成其为人”——这是善待他人的最高原则,这就是深刻的、精确的人道主义的原则。那么,怎样才能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其为人的最根本条件就是自由:自由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节选自《公正与人道:社会治理的道德原则》)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人道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应该如何对待人的道德原则和社会价值观念。 |
B.人的目的和人的需要,是人道主义用以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和最高的价值标准。 |
C.对待一切危害社会的犯罪人,既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也要坚持人道主义的原则。 |
D.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一个最伟大贡献,就是指出了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和缺点。 |
E.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获得这种需要得的人是最有价值的人。以下各项中,不符合“人道主义原则”的一项是
A.通过法律形式约束人性中的弱点 |
B.用痛苦较轻的注射法处死死刑犯 |
C.善待、帮助犯法、失足的青少年 |
D.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
人道主义原则有两个层面的理解,试概述这两个层面的理解。
为什么说“自由是人道主义的根本原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
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
C.“界画”主要运用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
D.“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
下面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
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
B.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
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
D.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B.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契诃夫[俄罗斯]康·费定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年轻时有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秃头的干瘪小老头,并且在一间好办公室的大写字台后面呆着。
有一次,他说:“我写生活。”
是的,他写生活。他的主人公的数量和类型是丰富的。只有最伟大的小说家可以在由他们的想像力所诞生的人物的丰富和不同面貌上与契诃夫相比。
与最伟大的小说家们以自己的人物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性一样,契诃夫以自己的典型人物和形式表现出19世纪最后四分之一时期那永远离去的俄国的形象。
由于契诃夫在他的艺术中所介绍的社会的无限广阔性,似乎可以把他与巴尔扎克相比拟。
他生活在一个大世界中,并把这个大世界引向自身,进入阿列克辛市、梅里霍沃庄园和雅尔塔那封闭的角落。大世界并没有给他以安宁。他也没有找到安宁。“干瘪的小老头”只是他想装装样子而已,为的是躲避日常生活的缠扰,独自一人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急于想参加战争的契诃大决定,必须以一个医生,而不是记者的身份上前线——因为医生将看得更多。这是他的天性——想看得更多。
“如果我是医生(他写道),那么我需要的是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那么我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而不是在小德米特罗夫卡……我需要哪怕一小部分社会和政治生活,哪怕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种面徒四壁的、没有大自然、没有人、没有祖国、没有健康和胃口的生活——并非生活。”
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它发现了契诃夫——这位复杂的、有时不可企及的深刻的作家。
幽默家和独幕轻松喜剧的作者,为自己时代极为喜爱的契诃夫受到许多问题的折磨:我为什么写作?需要我吗?艺术家的事业是什么?我的文学职业的目的是什么?
“多余的人”概念的创始人,没落社会黄昏的写生画家,最精细的心理剧和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的作者契诃夫说:
“我认为最最神圣的东西,是人的身体,健康、智慧、才能、爱情和摆脱权力与谎言的绝对自由,最后两项无论如何得表现出来。这就是我将遵循的纲领,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的话。”
“人们对我作了这样那样的解释。总之,各种荒诞无稽的话!而我——首先只是个人……我热爱大自然和文学,憎恨抱残守缺和专横霸道。”
我们是否在作家契诃夫身上发现了一切?不,远非一切。
但是对我们来说,现在尤为意味深长地、悦耳地响起《海鸥》里那段著名独白中的话:
“我爱这水,这树,这天空,我感觉到大自然,它唤起我身上强烈的情感和无法遏止的写作愿望。但我可不是个风景画家,我只是个公民,我爱祖国,爱人民,我觉得,如果我是作家,那么我有责任谈人民,谈他的苦难,谈他的未来,谈科学,谈人的权利,等等,等等”。文章第二段中“
他说‘我写生活’”一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写作手法,请选择两种写作手法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现作用。
“我们的时代以新的目光注视着契诃夫”,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根据契诃夫的观点,探究一下作为一个艺术家(文学家)应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渊潭的槐花汪曾祺
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
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札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作用。
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养蜂人的性格特征。
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种写法给你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