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认为比较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一元化 ②文化发展决定综合国力的强弱
③文化传播:尊重差异,和睦相处 ④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议题悬赏征文,英国人拟定了《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的题目;法国人作了一篇《象的恋爱论》;意大利人哼着《象呵象呵》的诗句;而波兰人则写了一篇政见,题目叫《波兰的主权与象的关系》。这说明()
| 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 |
| B.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
|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 |
| D.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
“要想剪除旷野的杂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这启示我们
| 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
| 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
| C.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 D.应该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
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当你看到反映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成就展后要写一篇读后感,需要确定一组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你认为下列中最准确的一组是
| A.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提升文化实力 |
| B.尊重差异平等协商认同外来文化 |
| C.加强交流文化共享汲取各国文化 |
| D.理解个性积极创新舍弃传统文化 |
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战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
|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
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终极目标 |
| 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
| D.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大同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