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 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 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 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 “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 ”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 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 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 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遣,追载缣帛以送之, 谦却不受。 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 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 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 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 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 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居身俭素,床施蘧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 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 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 “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 ”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 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 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 (节选自《梁书孙谦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 干:才能 |
B.躬耕以养弟妹 躬:亲自 |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 宾:归顺 |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 |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3 分 )
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 ②俸秩出吏民者,稀原除之
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 ④每去官,辄无私宅
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 ⑥居身检素,夏日无帱帐
A.①②④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 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 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因为他不愿意而被迫放弃这一想法。
C 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 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把下面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受:接受,学习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走:逃跑 吾去大军数十里去:前往 |
B.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平旦:清晨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兵:将领和士兵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详细情况 |
C.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判罪 军亡导,或失道亡:没有 遂引刀自刭引:抽,拔 |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所:处所,地方 |
得李广必生致之致:送达
行十余里,广佯死佯:假装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军不知广所之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
B.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士以此爱乐为用 |
C.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且广年六十余矣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 |
D.李广乃归其大军 |
诸校尉无罪,乃我白失道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善于射箭”的一组是
①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②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③中石没镞,视之石也④终广之身,家无余财
⑤专以射为戏⑥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A.①③⑥ | B.②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① ,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②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③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④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⑤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⑥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注】①戆:鲁莽。②煦妪:温暖,暖和。③廉:查访。④申牍:申述的文书。⑤鞫:审。⑥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旧设士舍,制其出入制:限制 |
B.一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
C.卒定谳,论罪如律论:议论 |
D.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犯了……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吏得因 缘为奸而总督卒因 元淳倔强 |
B.为言于总督,乃已乃有二十八骑 |
C.复欲于计典黜之毛先生以三寸之舌 |
D.竟以劳卒于官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薄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气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②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于康熙年间考中进士,因廷对不为阅卷者喜欢,所以被置于二甲之中。 |
B.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
C.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故于任上。 |
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3)吾初下车,便劾谦吏,何以率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安仁,字乐道,河南洛阳人。安仁生而颖悟,幼时执笔能大字,十三通经传大旨,早以文艺称。赵普、沈伦、李防、石熙栽成推奖之。雍熙二年,登进士第,补梓州榷盐院判官,以亲老弗果往。会国子监刻《五经正义》板本,以安仁善楷隶,遂奏留书之。
景德初,翰林学士梁颢召对,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寻颢卒,即以安仁为工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安仁从幸澶州,会北边请盟,首命安仁撰答书,又独记太祖时聘问书式。辽使韩杞至,道命接伴,凡觐见仪制,多所裁定。馆舍夕饮,杞举橙子曰:“此果尝见高丽贡。”安仁曰:“橙橘产吴、楚,朝廷职方掌天下图经,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今给事中吕祜之尝使高丽,未闻有橙柚。”杞失于夸诞,有愧色。杞既受袭衣之赐,且以长为解,将辞复左衽。安仁曰:“君将升殿受还书,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杞乃服以入。
及姚东之至,又令安仁接伴。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安仁日:“老氏云:‘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东之自是不敢复言。王继忠将兵陷没,不能死节而反事之,东之屡称其材。安仁曰:“继忠早事藩邸,闻其稍谨,不知其他。”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时论翕然,称其得体,上益器之,自是有意柄用。安仁又集和好以来事宜,及采古事,作《戴斗怀柔录》三卷以献。
安仁质直纯悫,无所矫饰,宽恕谦退,与物无竞,虽家人仆使,未尝见其喜愠。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其甥董灵运尚幼,躬自训导,为毕婚娶。幼少与宋元舆同学,元舆门地贵盛,待安仁甚厚。元舆蚤卒,家绪浸替,安仁屡以金帛济之。尤知典故,凡近世典章人物之盛,悉能记之。喜诲诱后进,成其声名,当世推重之。有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之谈次,颇矜兵强战胜矜:夸耀 |
B.凡他国所产靡不知也靡:没有 |
C.元舆蚤卒,家绪浸替替:更替 |
D.安仁屡以金帛济之济:救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杞乃服以入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不能死节而反事之②夜缒而出 |
C.①以安仁善楷隶,遂秦留书之②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D.①躬自训导,为毕婚娶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安仁“敏于酬对”的一组是()
①询及当世台阁人物,上称安仁文行②凡觐见仪制,多听裁定
③朝廷职方掌天下国经,凡他国所产磨不知也④天颜咫尺,如不衣所赐之衣,可乎?
⑤乐杀人者不得志于天下⑥闻其稍谨,不知其他
A.①②③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安仁幼时就能执笔写大字,十三岁就能经传大意,很早就以文章才艺出名,受到赵普等人的推许奖誉,并因此中了进士。 |
B.赵安仁受命接待辽使韩杞,在一次接待晚宴上,韩杞拿着橙子说,这种果子曾经在高丽贡品中见过,赵安仁以事实给予了反驳。 |
C.韩杞在接受了皇帝掌赐的一套衣服后,以衣服太长为借口,要穿回自己原来的衣服,赵安仁以充足的理由说服韩杞穿着赏赐的衣服上朝。 |
D.赵安仁为人质朴、宽厚,与物无争,无私帮助自己的亲人和同学,积极教诲引导年轻人,成就他们的声名,被当世所推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小题,共12分)
1、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2、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3、其敏于酬对,切中事机,类如此。
4、女弟适董氏,早寡,取归给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一)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现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其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它所诛者又可知矣。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①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②《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③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韶山的恶,只讲存亡之理。④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谏,虞君不听,为晋回军时所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氏录为得焉得:感恩 |
B.然则忠臣国之与也与:同盟 |
C.数以杀忠臣之罪数:列举 |
D.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徒:仅仅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B.①一举而胜焉②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
C.①当时京师因举兵来找②因为之力而敝 ,不仁 |
D.①吾以情得之②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下面六句话中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属于作者批评《江南录》创作“失实”的一组是()
①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存亡论之
②其于《春秋》之义,箕子之说,徐氏录为得焉
③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④今观徐氏录音佑死,颇以妖妄
⑤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若之耳
⑥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之名,践亡国之祸
A.①③④ | B.①④⑤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有关原文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并没有言及李煜的过错,这有悖于历史创作的“实录”原则。 |
B.作者直言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必然会导致国破家亡,作者列举历史上的事例证明这一观点,很有说服力。 |
C.作者以小时候听到过的潘佑直言被杀的相关事实,来说明李氏亡国与杀害忠臣不无关系。 |
D.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为了达到弹劾同僚的目的。 |
把下面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