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开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响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爱听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是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好戏词更吸引了她:一霎时把七情俱已味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地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是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上了京剧,喜欢上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很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是这样慢慢过来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的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你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小说,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
(2)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陆铭
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因为四通八达,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了和四面八方的人做生意,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如果要接近工作地,就买更贵的房子;如果收入不够高,就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选什么样的生活,由自己决定。
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那么,有没有可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减少了?比如说,人们可以在家办公,通过远程通信方式与同事和客户打交道。但实际情况是,线下和线上的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的。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通过微信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
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是,“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减少在家里看电视和碟片的时间。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更少在家里和朋友在网上聊天。
一位加拿大的学者善意地提醒我们,不要天真地认为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过程会终止。且不说中国仍然处在城市化刚刚超过50%的阶段,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而不是缩小。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最后让我们来谈一谈公共政策吧。人们往往看不到,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只能是在短期内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特大城市的人口负增长。更不应该通过加强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来增加他们生活在城市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地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而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投资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回报的投资。
陶渊明曾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现代人不妨做这样的解读,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心远”即可,而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选自《读者》2015年第4期,有删节)下列有关“大城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是生活最为丰富的地段,大量的生产性服务业一定要抢占市中心的位置,挤出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 |
B.居住在大城市的市郊,每天花一个小时的时间在市郊和市中心之间来回奔波,本身也是为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而付出的代价。 |
C.大量的企业在大城市扎堆,特别是集聚在中心城区,是为了交流的便利。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面的需求就会减少。 |
D.“消费型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正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趋势,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正在成为其对人口迁移的吸引力。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人们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比如,可以接近工作地居住,也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在路上。 |
B.在收入水平提高以后,新增加的消费更加需要见面和体验,你将更多地去看话剧和电影,你也会更多地出席化装舞会、去健身房等等。 |
C.即使在美国和加拿大这样的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人们仍然不断地向大城市集聚。 |
D.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和多伦多,仍然在继续扩大,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只需看看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就可以了。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城市所承受的拥挤和污染,恰恰是人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生活品质所付出的代价。 |
B.任何控制人口规模的政策最多作为应急措施,适度缓解人口增长的速度,而不可能让城市的人口负增长。 |
C.正确的政策只能是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情况下,缓解拥堵和污染的问题。 |
D.现代人偶尔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那就去用内心的安宁来治疗,未必是归隐山林,更不是把城市建得像农村一样。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吃的法则里,① 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人们相信,水能② 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在云南姚贵文和王翠华这对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吉光片羽般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幸福安稳的生活。九月下旬,乌珠穆沁草原已经褪去了绿色。草原上的人离不开奶茶和奶豆腐,奶茶是早餐中永远的主角。一直向南,几千公里外的白族人家用相似的手法转化这里的牛奶。这种远隔万里的默契,或许要追塑到蒙古人开僵拓土的年代。
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 生辉了。绍兴,自古的繁荣富庶之地。酱园里,露天的空场排列着几百只硕大的酱缸。五十六岁的丁国云依然身手矫键。酱料粘稠 、厚重,需要人力定时的上下翻动,酱缸内的发酵才会均匀。在这些酱缸里,微生物的世界,③ ,互相制约。“中国的酱”,在人类的发酵史上独树一帜,数千年间,它成就了中国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础。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人们做酱只用大豆这一种材料,这样的单一也是一种奢侈。
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了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下列文中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束缚(sù)矫键硕大(shuò)繁荣富庶(shù) |
B.追塑(sù)粘稠发酵(xiào)熠熠 生辉(yì) |
C.褪去(tuō)默契露天(lù)开僵拓土(tuò) |
D.供养(gōng)奢侈主角(jué)叹为观止 |
在文中①—③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风味养育此起彼伏 |
B.风味滋养此消彼长 |
C.口味滋养此起彼伏 |
D.口味养育此消彼长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言喻 | B.吉光片羽 | C.得心应手 | D.独树一帜 |
【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旧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楚什么理由,人总是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都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天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内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内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女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不见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
天街细雨湿春衣。
年年驿路生春草,
旧燕归时人未归。文章的题目是“旧燕”, 为什么却用一整段详写屋舍格局?试分析第②段的作用。
作者对两个时期的燕巢做了细致的描写(文中画线句子),试分析,两处燕巢各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本文的结尾很有特点,试分析其妙处。
有人认为“燕”无所谓“新”与“旧”,所以,应将题目的中的“旧”字去掉,你怎么看?请谈一谈理由。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战胜网络谣言须“四度”发力
刘紫荣
阴暗环境滋生出的网络谣言,但是,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进一步混淆着网民视听。这些现象说明,网络谣言与真相较量的不只是速度,铲除网络谣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公布真相的层面上。战胜网络谣言,须在速度、广度、深度、力度下功夫。“四度”发力,方可让谣言乏力。
战胜谣言,速度第一。但与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时间”还是显得严重滞后。“提速”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毁名,迫在眉睫。真相“提速”就要行打通网上与网下的节点,网上网下畅通无阻。否则,网上谣言传千里,真相“还在家里穿鞋”。当然,真相“提速”关键还取决于网下查处的快速。
从真相传播的媒介来说,真相传播是有广度的。真相传播的广度,决定着真相的覆盖面。广覆盖,才能让谣言无藏身之处。如何拓展广度呢?在媒体、公众和政府(或企业等权威信息发布方)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为真相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辟谣的返回能力。
战胜网络谣言,真相还必须有自身的深度。广而不深的真相走上网络,不仅打不垮谣言,而且还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真相之矛,一定要坚硬、锋利、准确,即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回击性。这就是真相的深度。
把握不住辟谣的要领,真相的针对性不强,是常见的辟谣问题。公布事实真相,不能停留在“不是”、“不会”等简单否定的层面上。公布真相虽然不必与谣言针尖对麦芒,但哪些信息需要发布,需要根据谣言的传播情况,准确进行舆情研判。对于谣言与真相之间容易混淆的地方,不可轻视,必须据理力争,不给谣言留丝毫再生空间。
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网络谣言,像“社会毒品”一样损害着网民健康和公众利益。打击网络谣言必须敢治、狠治、大治、快治,不拖不缓不等,在第一时间出重拳、下猛药整治,做到快查快处。在我国,整治网络环境是有法律依据的。对网上什么样的信息要治理做了明确规定,重在严落实。当然,除了现有的法律外,我们还应针对互联网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制度,扎起更厚实的网络“篱笆”。
此外,对于网络谣言,不能只停留在揭破上,还须棒打“落水狗”。对于网络造谣者可进行分级管理,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造谣者要依法予以处罚。同时,还可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等级挂钩,使网络行为和现实行为融为一体,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大幅提高网上造谣者的违法违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下列有关“网络谣言”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阴暗环境滋生出的网络谣言,但是,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进一步混淆着网民视听。 |
B.网络谣言与真相较量的不只是速度,铲除网络谣言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公布真相的层面上。 |
C.战胜网络谣言,须在速度、广度、深度、力度下功夫。“四度”发力,方可让谣言乏力。 |
D.对于网络谣言,不能只停留在揭破上,还须棒打“落水狗”,对造谣者必须一律予以严惩。 |
下列内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战胜谣言,速度第一,但与谣言的传播速度相比,“第一时间”还是显得严重滞后。“提速”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毁名,迫在眉睫。 |
B.真相“提速”就要行打通网上与网下的节点,网上网下畅通无阻。否则,网上谣言传千里,真相“还在家里穿鞋”。 |
C.公布真相不能停留在简单否定的层面上,要与谣言针锋相对,容易混淆的地方,必须据理力争,不给谣言留丝毫再生空间。 |
D.在媒体、公众和政府(或企业等权威信息发布方)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为真相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辟谣的返回能力。 |
下列对文中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而不深的真相走上网络,不仅打不垮谣言,而且还有“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险。真相之矛,一定要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回击性。 |
B.在我国,法律对网上什么样的信息要治理做了明确规定,重在落实。我们还应尽快补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监管制度。 |
C.网络谣言,像“社会毒品”一样损害着网民健康和公众利益。打击网络谣言必须敢治、狠治、大治、快治,不拖不缓不等,做到快查快处。 |
D.只要将网络诚信与银行贷款等信誉等级挂钩,使网络行为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就能从根本上铲除滋生网络谣言的土壤。 |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想来,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这样滥觞。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罄竹难书的日子、不记其数的心事,都要诉说。受苦,熬煎,老乡们就扯开嗓子真诚而坦率地唱,我们听得骚动,听得惊心动魄,听得沉醉。
民歌的魅力① 长久不衰,② 它原就是经多少代人锤练淘汰的结果。民歌唱的是平常人的平常心,它从不试图耳提面命,更不试图把自己装点得多么③ ,甚至多么光彩夺目;它想在大家中间,因而它一开始就放弃拿腔弄调和自命不凡;它不想博得一时颠狂的喝彩,它的意蕴是生命的全息,要在天长地久中去体味。真诚而素朴的忧愁,真诚而素朴的爱恋,真诚而素朴的希冀与憧憬,变成曲调,变成唱词,贴着心走沿着心流顺着心游信着心游。
其实,流行歌曲的起源也应该是唱平常人的平常心,唱平常人的那些平常的牵念,喜怒哀乐都是真的、刻骨铭心的、魂牵梦萦的。我们的流行歌曲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恰当的唱法,港台的、东洋西洋的都学过了,效果都不好,给人又做偷儿又装阔佬的感觉。假的是终于要露马脚的,歌唱,原是真诚自由的诉说,若是连歌唱也④ 起来,人活着可真就绝望了。一个人尽管他虔诚地希望理解所有的人,那也不可能。歌么,还是得从心那儿去找它的源头和它的归宿。下列文中的词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熬煎(áo)颠狂憧憬(cōng)惊心动魄 |
B.滥觞(shāng)锤练淘汰(tài)不记其数 |
C.喝彩(hè)阔佬虔诚(qián)刻骨铭心 |
D.希冀(qì)骚动露马脚(lù)光彩夺目 |
在文中①—④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之所以……因为白璧无瑕假模假式 |
B.不仅……而且瑕不掩瑜假模假式 |
C.之所以……因为瑕不掩瑜装腔作势 |
D.不仅……而且白璧无瑕装腔作势 |
下列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罄竹难书 | B.耳提面命 | C.自命不凡 | D.魂牵梦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