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色的梦绿色的梦
陆文夫
(1)近些年来,梦特别多。没有美梦,没有恶梦,所有的梦几乎都既模糊,又清晰,大都十分遥远。生活好像一部漫长的记录片,白天在录制和放映后半部,晚上却在睡梦中从头放起。
(2)在那记录片的开头,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一片柔和的绿色使生命得以舒展。大地的油绿是青青的麦苗,是柳树的绿叶,是还青的春草,是抽芽的芦苇……那好像是梦,我曾经躺在那铺满春草的田岸上,看那油绿的麦苗在蓝天下闪光,在微风中起浪,听那云雀在云端里唧唧地歌唱。
(3)麦浪,在缭绕的魂梦中经常出现这种绿色的波浪,这种波浪的翻滚能使人感到平和、安静。麦浪不是海浪,没有拍岸的惊涛,没有隆隆的响声,没有海水的咸腥,只有一种细微的沙沙声,大概是麦叶和麦叶相互碰撞。有阵阵野花的香味,却看不见花在什么地方,听得见云雀的叫声,却看不见云雀的身影,她箭似的从麦垄间直插苍穹,飞鸣欢唱一阵之后,又箭似的射入麦浪之间。
(4)人平躺着,眼迷蒙着,和煦的阳光像一条温暖的、无形的被,躺在这绿色的巨床上,是醒着,是睡着,是梦境还是记忆?
(5)那不是梦,那是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家乡的田野上几乎看不见村庄,远眺村庄都是些黑压压的林带,十分整齐地排列在绿色的田野上。如果一个村庄上没有树,没有参天的树,而使低矮的房屋裸露在外面,行路的人就会说:“那是一个穷地方。”连叫花子都不会进那个村庄。
(6)小时候,祖母老是跟我讲一个故事,说我家屋后那棵两个孩子都抱不过来的大叶杨,当年只有孩子的手臂那么粗。那年闹春荒,缺草也缺粮,她拿着斧头去砍那棵小树,砍了两下没有舍得,情愿饿着肚子到芦苇滩里去划草叶。
(7)我们的村庄家家都有很多树,大多种在门前小河两岸,有些柳树和桃树长大以后就斜盖在河面上,两岸的树像一条绿色的天篷,沿着村庄逶迤而上,这天篷下的小河就成了儿童的乐园。农村里没有幼儿园,都是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天天在这种绿色的乐园转悠,摸虾、捉鱼、采果实、掏鸟窝、放野火,说是烧过的野草明年会长得更好、更绿。
(8)每逢暮色苍茫,村庄上时不时传来尖锐、悠长、焦急、慈祥的声音,那是母亲在呼唤孩子,那拖得很长的呼唤声,能把一里路之内的孩子从绿色的天地里召回来,洗脸、吃饭,然后便进入梦乡。那梦当然也是绿色的,能使人没齿难忘。
(9)村庄除了树还有竹。我家没有竹园,这是祖父的一大憾事,可我就读的私塾却在大片竹园的旁边,那个村庄家家户户有竹园,一家一家连成片,绵延二三里。读私塾是很寂寞的,整天坐在长板凳上摇头晃脑,念书、写字,动弹不得。八九岁的顽童难以做到这一点,便找各种借口,跑到竹园里去,每次去两三个人,大家轮流,不被老师发现。其实老师也知道,只是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10)竹园是小小蒙童的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是大人们造好了给孩子们看,给孩子们玩的。竹园却是大自然给孩子们的恩赐,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去寻找游乐的天地。最有趣的是夏天,教室里闷热,老师也热得受不了,同意学生们把课桌搬到竹园里去学习。十几个蒙童散坐在幽篁里,有的玩耍,有的和老师一起打瞌睡,有的用野藤做吊床。躺在那种悠悠荡荡的吊床上,很快便能熟睡,直到大风吹动竹叶,发出松涛、海涛似的响声,才能把你惊醒,暴风雨来了!
(11)绿色的梦又悄悄地来到枕边,带来了叶的响声,带来野花的香气,似乎还有竹涛的沙沙,还有云雀的唧唧……突然间一阵轰鸣,好像天崩地裂!一辆装着钢筋的大卡车急驰而过,把好梦惊醒,那摹仿虫叫的电子钟正报早晨六点。
(12)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可在所有的颜色之中,绿色最具有生命力。
一九九三年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08年8B 有删改)从文中看,“绿色的梦”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简要概括分析。
第(3)段描写梦中的情景,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文章最后说“这也是一种天地,是城市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的梦可能是灰色的,白色的,五颜六色的,不是绿色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冥王星的“悲剧”
经过长达一周的争论,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通过投票表决做出最终决定,取消冥主星的行星资格。从而使太阳系行星的数量由九颗减为八颗。
事实上,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多年来,相当一部分天文学家就对冥王星被划分为行星感到不满。他们觉得,冥王星体积小,更倾向于椭圆形,轨道倾斜,与传统的八大行星有所不同。他们就发起了给冥王星降级的活动,并成功地在布拉格举行的这次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通过了把冥王星降为“矮行星”的决议。1930年,洛厄尔天文观测台宣布观测到冥王星,他们称该行星的体积比地球大数倍。随着现代天文观测仪器的不断升级,新的观测显示,冥王星实际上是一块比月球小的岩石。等这个错误被纠正,冥王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小孩子们都知道它是第九大行星,被人们叫了几十年了。2005年7月,天文学家布朗宣布发现了一颗新的太阳系天体——“齐娜”,并初步认定这个天体的直径大于冥王星。并宣布它有资格成为太阳系的第十大行星。从此,有关冥王星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
布朗的发现使天文学家注意到原有行星概念的漏洞,促成此次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修改了行星的定义。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而冥王星椭圆形的轨道同海王星轨道交迭,显然不符合这一定义。根据这一新的定义,太阳系只剩下八颗“经典”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的发现日期都早于1900年。
冥王星和一些类似的星体被重新归类为“矮行星”,类似于此前的称谓“小行星”。2006年9月7日,冥王星正式被国际小行星中心(MPC)授予134340小行星编号。
行星家庭“缩编”绝不意味着人类推动了什么,恰恰相反的是,它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无尽探索又获新知,对真理的不竭探寻又获进展。天文学是个很特殊的学科,它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不断修改的学科。这次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正是在让广大公众认识到了这一点。宇宙空间无比广大,人类的认识现在还是非常渺小,随着未来的发展,天文学需要修改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说,天文学教科书时刻在改写,这就是人类的进步。2006年,冥王星被取消了太阳系行星的资格,下列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冥王星自成为第九大行星之日起就备受争议,许多天文学家就发起了给冥王星降级的活动。 |
B.比冥王星直径大的天体“齐娜”的发现,使得有关冥王星在太阳系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 |
C.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此次会议上修改了行星的定义,而冥王星的一些条件不符合这一定义。 |
D.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投票的结果显示,赞成取消冥王星太阳系行星的资格的人占了上风。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于冥王星行星资格的问题,天文学家争论时间很长,并且很激烈。 |
B.冥王星能够成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是因为它的发现者错误估计了它的体积。 |
C.冥王星于1930年被发现,而其他八颗行星发现的日期都早于1900年,这也是它被取消资格的原因之一。 |
D.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家族之外,体现了人类纠正错误的勇气,是人类天文学的进步。 |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冥王星不被取消行星的资格,那么不仅“齐娜”,而且比冥王星体积大的月球都应成为太阳系的行星。 |
B.天体的形状如果不是规则的圆球状,就说明天体的质量太小导致自身引力太小。 |
C.天文教科书时刻在改写,但他改写的速度永远落后于天文学的探索发现。 |
D.太阳系行星家族由九个减为八个,意味着随着天文探索的深入,这一数字不一定是最终的数目。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新科学家》报道,新一代的纱线将赋予“换衣服”这个词以全新的意义,用先进的新纤维材料织成的衣服,只要轻轻地点一下按钮,就可以变幻不同的色彩。
在未来某一天,用这些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或者环境的变化而
变化,它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聚合体和有机
化学教授格里高利•索特辛表示,这种线是用一种叫做电致变色聚合物的材料制成的。它
是一种会随电流改变色彩的聚合物。
这种线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是因为这种聚合物能够吸收一系列可见波长的光线。当电
压达到一定程度,聚合物的电子会升到一个更高的能量级别,在这种状态下,纤维会吸收
不同波长的光,色彩变化也会不同。
索特辛还表示,柔性纤维电致变色聚合物以前就有人制造过,只不过这种聚合物非常
硬,无法用常规方法织成纤维。他说:“要织成纤维,聚合体必须具有高粘性。你必须让聚
合体彼此缠绕,太硬的聚合物很难做到这一点。”他解释说,使用这种硬性材料纺线的难度
如同将来煮过的意大利面条拧在一起。
研究人员想要把电致变色聚合物压制成很薄的圆柱体,但是,他们使用这种技术制成
的纤维仍然很硬,且很短,只有大约0.004英寸。因此,索特辛和他的同事们想出了一种
新方法,在纺织之前,通过增加电致变色的性能让它成为普通的柔性聚合物,象尼龙一样
的普通聚合物可以织成0.62英里长的细线。科学家们在刚织出来的线上加上碳、硫原子
的原子团,这些原于团象是摇摆在绳上的小球。使用氧化剂来装饰线,会引起化学反应,
而通过这种方式,让线具有电致变色的特性。通过这种程序可以制成任何尺寸的线,从纳
米级到一般织布长短的线。
目前,索特辛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研制出了能从橙色变为蓝色,从红色变为蓝色的纤
维,索特辛的目标是征服整个可见光谱。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工程学副教授曼纽尔•马奎兹与索特辛共同研究这项技术。
马奎兹看好这种纤维的可变显示的潜在应用,例如计算机显示器,这种显示器在受到挤压
的时候不会变形。他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显示器,在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把它并弯,但是,
它仍具有一种不变形的优良品质。”
马奎兹表示,除了在电流输入的时候这种聚合物会变色,它还会随着不同的环境变幻
出不同的色彩。因此,这种纤维可能被用作食物和安全工业的传感器,例如,当内部传感
器查出有腐烂或被污染的食品,它的包装就会变色。或者这种纤维侦察到空气中有有害
的化学物,传感器就会变色。下列关于“变色衣”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色衣变色的原理与光感眼镜镜片会在日光下变暗相似。
B-变色衣是用一种由电致变色聚合物材料制成的纤维线织成的。
c•变色衣的材料电致变色聚合物可以成为像尼龙一样的普通柔性聚合物。
D•变色衣在电流输入的时候会变色,在不同的环境和气候下也会变幻出不同的色彩。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介绍了科学家正在研制的科技产品“变色衣’’的有关情况,包括它的原材料、变色原理及研究现状等。
B•让变色衣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方式,就是用氧化剂来装饰已经加上碳、硫原子原子
团的纤维线,使原子团连在一起。
c•柔性纤维可以变色技术是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聚合体和有机化学教授格里高利.
索特辛独立研究的。
D•文中用“未煮过的意大利面条拧在一起”作喻,是说用不具有高粘性的聚合物制成
的纤维纺线很难: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变色衣”技术除了可以促进制衣产业的变革之外,也将有助于促进食品安全
212业的发展。
B•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研制出了能从橙色变为蓝色,从红色变为蓝色的纤维,他们的
目标是征服所有太阳光谱。
c•将来,用新纤维线织成的衣服的色彩会根据人的心情变化而变化,那样人们也可以
根据“变色衣”的变化来揣摩穿衣者的心情。
D•科学家分析,用于制作变色衣的纤维可能在将来用于检查腐烂或被污染的食品,或
者侦察空气中有害的化学物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洗手能洗去道德污点
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洁净就在虔诚的身边。在中文里的“小偷”被称作“一双脏手”,而最著名的例子,可能要数在谋杀邓肯后,麦克白夫人疯狂地想洗掉血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行为研究人员在一群大学生身上,对所谓的“麦克白效应”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发现,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在第一次试验中,西北大学的60名学生被隔离起来,要求描述任何一件过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这项试验完成后,研究人员给他们出示了一系列词语碎片,其中一些——例如,W—H 可以拼成与清洁有关的WASH(洗)或完全不相干的WISH(希望)。那些刚刚才花时间回顾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受试者,拼出一个与清洁有关的字的可能性更大。后来,一个有32名受试者参加的类似研究显示,在回顾了自己的不道德经历后,学生更有可能选择橡皮,而不是笔,而那些没有进行过测试的受试者却没有什么选择上的偏好。
另一项有27位受试者参加的试验,要求受试者把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抄下来。在一个关于道德的故事中,一个律师帮助了他的同事,而在一个关于不道德的故事中,律师则做了坏事。然后,受试的学生被要求给一些生活用品定价,包括牙膏、肥皂清洗等。不出所料,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
尽管这些研究似乎表明,道德上的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但研究人员还是想知道,这种对清洁的要求是否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在要求45位以上的受试者回忆自己过去的不道德行为后,研究人员给其中22人分发了纸巾,而把剩下的人继续留在“不干净”的状态中。然后,研究人员要求这些无偿的自愿者去帮助一位陷入绝望的大学生:74%处在不清洁状态中的人会提供帮助,而那些已经把自己洗干净的人中,只有41%会提供帮助,这个结果发表在2006年9月8日的《科学》上。洗手能减少身体上的不满情绪,但也会减少道德精神。
发现这种潜在的联系后,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探究这种关系的根源——无论是在文化、语言还是心理上——以及它的影响。“环境的洁净如何影响人们的道德?”研究人员说,“我们的研究将说明,环境不洁与社会行为可能存在因果关系。”如果麦克白让他的夫人有一个干净的家,就不会发生这么肮脏的事情了。从原文看,下列对“麦克白效应”试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洗手不仅能减少身体上不满情绪,还会减弱人们帮助别人的意愿。 |
B.实验表明,道德污点造成了对身体清洁的渴望,这种渴望与社会行为存在因果关系。 |
C.身体的洁净与道德的纯洁在宗教、语言和人类行为上,都有非常深远的联系。 |
D.这项试验最早发现当人们背叛了自己的价值观时,他们感到需要去补偿。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麦克白夫人在谋杀邓肯后疯狂地想洗掉血渍的事例,同样可以说明至少在潜意识里,人们认为可以“洗”净自己的罪孽。 |
B.清洁双手之类的行为能减轻负罪感,但也消弱了一些人的道德精神,使他们在别人有困难时不愿意提供帮助。 |
C.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的原因是他们认为清洁用品可以“洗”净道德污点。 |
D.洁净的环境可以改善人们的社会行为,不洁净的环境则会降低人们的道德水准,这一点将得到科学家们的研究的说明。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麦克白效应”是指罪恶感能促使人们去清洗自己,洗涤身体可以帮助人释放良心上的不安。 |
B.没有分发纸巾的受试者的道德素质似乎比分布了纸巾的受试者要高得多,因此更愿意帮助他人。 |
C.加拿大和美国科学有的有关“麦克白效应”的实验对于研究人们的心理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
D.麦克白夫人希望借洗手来洗清她的罪恶,这与中国的“金盆洗手”有某种相似之处,只不过后者更主动。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来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
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偏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生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果实质量也会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若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连片发生,将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严重降低,减产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同时,气候变化增加了土壤中水份、有机质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蚀,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气温升高,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蒸发量增加,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我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公斤,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多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喜温作物界限北移,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以前是水稻种植禁区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作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使我国现行的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提高。
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也将使世界粮食总产下降、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增大。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下降,将加大我国粮食进口的难度,依靠进口来弥补我国粮食产量不足的形势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产量变化,进一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化。
(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23期,有删节)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物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减少,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也减少了,果实的质量就会下降。 |
B.我国水稻生育期平均会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平均会缩短17天,这将引发作物种植制度和布局的改变。 |
C.我国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界限已北移,边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 |
D.长江以北地区,植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生长期延长使晚熟作物品种的产量有所增加 |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成倍增加,未来还会多发、频发或重发,这就要求农业生态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
B.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物发生程度因气候变暖呈现加剧趋势,造成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减产幅度加大。 |
C.气温升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因土壤退化而减少。 |
D.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影响世界粮食总量、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强农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应成为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
B.我国应该重点关注北方干旱威胁农业生产的问题,但也不应该忽视南方地区干旱问题,否则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
C.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威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将是减轻干旱威胁的有效手段之一。 |
D.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好处,如果再解决了水资源问题,原本在南方生长的农作物就都可以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种植。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①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②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5.对选文第①段的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B.作者在叙述马克思去世这一事实时,并未直接说明,而是说他“停止思想了”,这充分表达了作者不忍直接说出噩耗的沉痛心情,又突出了马克思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特点。
C.作者连用两个“睡着了”去描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形,这不仅清楚地写出了作者发现马克思逝世的过程,而且还巧妙委婉地表述出马克思已经离开人间的事实。
D.选文第①段的叙述与描写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使听众一开始就能感受到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悲痛,增加了演讲词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6.对“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自己突然面对马克思逝世这一残酷事实而无法接受的悲痛心境。
B.形象地表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评价和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形象地总结了马克思伟大的一生和战斗的一生,增强了演讲词的表现力。
D.形象地预言了马克思的逝世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造成的损失,显示了作者对革命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7.作者在文中用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与马克思的发现作类比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突出达尔文和马克思分别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B.更突出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这一重大发现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意义。
C.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伟大贡献的达尔文和马克思两位伟人的崇敬之情。
D.强调了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