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一组燕麦胚芽鞘的实验,每项处理方法不同,其中能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 )
A.②与③ | B.①与② | C.①与④ | D.③与④ |
拟南芥细胞中某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区段插入了一个碱基对,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根尖成熟区细胞一般均可发生此过程 |
B.该细胞的子代细胞中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 |
C.若该变异发生在基因中部,可能导致翻译过程提前终止 |
D.若在插入位点再缺失3个碱基对,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
果蝇经射线辐射处理后,其X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基因纯合时可以引起胚胎致死(根据隐性纯合子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将经射线辐射后的一只雄果蝇与野生型纯合雌果蝇交配得到F1,将Fl单对交配,分别饲养,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待测果蝇的变异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不发生突变,则F2中雄蝇无隐性突变体 |
B.若发生隐性突变,则F2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
C.若发生隐性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2:1 |
D.若发生隐性不完全致死突变,则F2中雌:雄介于1:1和2:1之间 |
如图所示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中正常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类型有四种 |
B.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基因发生了突变 |
C.突变体Ⅱ所发生的变异能够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
D.突变体Ⅲ中基因A和a的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
如图为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对该家族成员进行分析,下列各组中一定携带致病基因的是
A.3号、5号、13号、15号 |
B.3号、5号、11号、14号 |
C.2号、3号、13号、14号 |
D.2号、5号、9号、10号 |
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某种鸟羽毛的颜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a)和伴Z染色体基因(ZB、Zb)共同决定,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基因组合 |
A不存在,不管B存在与否 (aaZ-Z-或aaZ-W) |
A存在,B不存在(A_ZbZb或A_ZbW) |
A和B同时存在 (A_ZBZ-或A_ZBW) |
羽毛颜色 |
白色 |
灰色 |
黑色 |
A.黑鸟的基因型有6种,灰鸟的基因型有4种
B.基因型纯合的灰雄鸟与杂合的黑雌鸟交配,子代中雄鸟的羽毛全为黑色
C.两只黑鸟交配,子代羽毛只有黑色和白色,则母本的基因型为AaZBW
D.一只黑雄鸟与一只灰雌鸟交配,若子代羽毛出现上述三种颜色,则理论上子代羽毛的黑色:灰色:白色=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