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6分)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图中字母_______处。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②_______。种植的作物主要是_______和_______。
(2)美国的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图中字母_______处,因为该处具备发展乳畜业的两个主要区位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有关该农业地域类型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其生产对象是奶牛
B.生产面向市场,市场和饲料供应是影响其生产的重要因素
C.该农业地域类型除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外,还分布于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
D.该农业地域类型的所有分布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较低,不利于农作物成熟,有利于牧草的生长
(3)从美国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反映出美国农业特点( )
A.农业区域专业化 B.农业一体化 C.农业高度机械化 D.农业集约化
(4)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共性特点概括有错误的是( )
A.商品农业 B.机械化程度高 C.生产规模大 D.都有雇员
(5)我国广大牧区应从世界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中借鉴哪些成功经验( )
A.规模生产 B.集约化生产 C.产业化生产 D.面向市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地区降水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2)N地沼泽广布,试分析其原因。
(3)M处是山脉,该山脉起伏和缓,试分析其成因。
(4)与②工业区相比,①工业区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5)图示区域内,受金融风暴冲击最大的工业部门是什么?为什么?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这一时期民工流动的方向: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是______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____________。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区环境有何影响?
读我国四个省区轮廓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省中,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移出较多的省是______和______。
(2)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主要是
| A.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 | B.压缩城市人口规模 |
| C.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 | D.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 |
(4)改革开放后,ABCD四省中,民工输出最多的省是______,民工输入最多的省是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5月5日,阳光灿烂,东南风3~4级。小明和小畅相约到“媚尼风景区”去旅游。
材料二 “媚尼风景区”略图。
(1)小明和小畅相约在尼湖之南的古寺汇合,这座古寺是。(填数码)
(2)乘船游览尼湖风光,从A到B快还是从B到A快(均直线航行)?理由是什么?
(3)小明和小畅想要享受“漂流探险”的乐趣,你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向他们介绍一下在支流a和媚河上游b“漂流”可能有的特点吗?
(4)C处的海拔高度为米以上。
(5)在图中D处拟建一水坝(如图:“//”),水坝建成后,三座古寺中有可能被水淹的是。
(6)此时小明和小畅在古寺②,想去登山项C,想知道两地的温差,能帮忙计算吗?。(写出温度范围)
我国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比较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读图表回答问题。
苏州、徐州1990年~2006年耕地年递减率变化(耕地年递减率为上年年底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年底耕地面积与上年年底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1)填表比较苏州和徐州农业生产区位条件。
| 苏州 |
徐州 |
|
| 面积 |
8 848平方千米 |
11 258平方千米 |
| 地理位置 |
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以南 |
江苏省西北部,淮河以北 |
| 地形区 |
||
| 气候类型 |
||
| 农业地域类型 |
(2)读图比较1999年至2006年苏州和徐州耕地面积总体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徐州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表",比较两地"GDP"和"GDP每增加亿元占用的耕地面积"变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4)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就两地"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提出合理建议。
对苏州的建议:。
对徐州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