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实行了宗法制度 | B.采取了分封制度 |
| C.实行了郡县制 | D.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
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位同学就这幅画像石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与历史实际基本吻合的是()
|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
|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周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C.图中周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严格履行 |
| D.图中周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德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 |
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 )
|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
| 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
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1939——1945年的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A.独裁与民主主义 |
|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 |
|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 |
| 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 |
1942年元旦,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在宣言签字前,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这一原则意味着()
| A.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 |
| B.这个联盟实际上被四大国所控制 |
| C.四大国在所有问题上均达成了共识 |
|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