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食货半月刊》创刊,其(编辑的话)指出“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可以产生,理论并不是原形一摆,就算成功了的。中国社会史的理论斗争,总算热闹过了。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位编辑要表达的是
| A.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 | B.史料学可以取代理论 |
| C.理论无益于史学研究 | D.史学研究即是史料学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 |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 |
| 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 | 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 |
图中数字符号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注明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资料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学者简又文一方面称赞太平天国为民族革命史上光辉一页,一方面又说“客观上,在吾国全部历史中,若连内乱外患合计,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下列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完全否定天平天国运动 |
| B.客观上承认其巨大冲击力 |
| C.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相当于日本的侵略 |
| D.颂扬太平天国运动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描述的“入侵”是指()
|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清前期的帝王把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看成是统治中原的“屏藩”,认为“摇惑我外藩”,就是“坏我屏垣”。为此清朝创设了()
| A.枢密院 | B.宣政院 | C.军机处 | D.理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