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得知后,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金、银大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但当时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英国展出的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产品。
材料二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211枚奖牌,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参展商品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存在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在巴拿马世博会后“出口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3)纵观历届世博会的展品,既有传统的优秀产品,又有最新的科技成果。你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哪一个起的作用更大?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摘编自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城市化分期》
材料二直到1895年为止,上海几乎仍旧是个纯粹经商的城市,因此人口从未超过50万,……尽管1843年至1895年间由于外国人创办的经商机构的结果,人口增加了一倍,但是如果跟l895年以后伴随着市内现代工业发展而造成的人口激增相比,那么早期的增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美】墨菲《现代中国的钥匙》
材料三围绕工业化建设生产型城市阶段城市化水平(%)

(1)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中国城市化率的发展趋势。并分析1840一1893年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1949-1958年我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及相应原因;请指出导致1958-1978年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因素。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做了关于殖民主义的真理性的判断: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对此理论历史学家有如下观点:第一,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破坏是本质的,实在的,长远的和多重的。第二,殖民主义对东方世界的重建是现象的,被动的和想象的。
将以上理论与历史事实进行比照,对其中有关殖民主义的观点进行阐释。(可对其中任意一种观点进行阐释,另有观点亦可)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各题。(1 8分)
材料一黄宗羲认为古代君主“不议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但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橐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在卢梭看来,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的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纵然个别意志与公意在某些点上互相一致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至少这种一致若要经常而持久却是不可能的;因为个别意志由于它的本性就总是倾向于偏私,而公意则总是倾向于平等”。“如果人民单纯是唯唯诺诺地服从,那么,人民本身就会由于这一行为而解体,就会丧失其人民的品质;只要一旦出现一个主人,就立刻不再有主权者了,并且政治体也从此就告毁灭。"
——徐琳《卢梭政治思想述评>
材料三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建议清帝“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说:“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孙中山在他签署的一道法令中说“为此特申令示,凡以上所述各种人民,对于国家社会之一切权利,公权若选举、参政等,私权若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得稍歧异,以重人权,而彰公理。”
——孙晓春《卢梭的人民主权论与中国近代的民主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卢梭的观点,并分析卢梭与黄宗羲主张的根本不同。
(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卢梭学说对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进程的影响。

结合材料及所学完成本题。
材料古代雅典公职一般都规定任期,实行彻底的轮换制,并限制连任次数。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任官亲族回避的做法。东汉时规定了“三互法’’:在选任官吏时,凡婚姻之家和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并把其作为澄清吏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推行。唐宋时期,回避制度既继承汉代的做法又有所创新和发展,要求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避亲,中央要官子弟不得任监,亲戚避同属联事,即有亲戚关系的人不能在同一个部门任职。后来,回避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规定:执政大臣子弟亲属回避要职;也不得担任谏官、监察官。明清时,对本籍和邻籍的回避更为具体严格,回避制趋于完善。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与雅典的任期制的不同作用。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