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1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2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小题。
玉鞭蓉喜雨
(明)冯惟敏
初添野水涯,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消灾不数千金价,救苦重生八口家。都开罢:荞花,豆花,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
注 ①野水:指地上的积水。②芃(pénɡ):茂盛的样子。
这支小令用什么方式来抒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感情?
答:
这支曲子在语言运用上有些什么特点?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梅花落
鲍照(南北朝)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① 。
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咨嗟:赞叹。
8.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9.明代钟惺说这首诗“似稚似老,妙妙”。所谓稚就是稚拙,老就是老练。这个评语颇有见地,也很耐人寻味。请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①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凤”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造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这是一首写“访隐者不遇”内容的诗歌,请分析颈联的作用?
答:
从全诗看,作者主要表现了哪两种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问题。
好事近刘子寰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
①露红:红色的菊花。②金英:精英,大自然精华英秀。③何事:为什么从事。
词的上阕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妖艳”两句表达了词人矛盾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闻砧有感①
吕温
千门俨云端②,此地富罗纨。
秋月三五夜, 砧声满长安。
幽人感中怀, 静听泪汍澜③。
所恨捣衣者④,不知天下寒。
[注]①本诗写于中唐前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兵火未灭,生民涂炭,宦官专权。
砧:捣衣石,闻砧指听到捣衣声。闻砧声就意味着季节转换,容易引发人们的复杂心绪。②千门:实指长安都城所在。俨:庄重整齐。③汍(wán)澜:形容流泪的样子。④捣衣者:指富室豪家,他们所捣之衣不是征衣寒衣,而是绩罗纨绮。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