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绝非教育方法的单一更新。愉快教育体现了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我国古代孔子起,“乐学”便是教育家所倡导的治学精神。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接受。到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又都在寻求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愉快教育在宏观上,要求有丰富的教育时空资源,要求有催人向上的管理体制,要求有和谐的交往关系;在微观上,则要求教师具有乐教的情操和会教的本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健康的心理等等。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中的积极应用。它的实施,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破碎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愉快教育具有复合功能。成功的愉快教育可以做到趣中养德,乐中启智,可以培养健康的身心和进行审美教育;同时,它又是劳动技术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和收到预期效果的可靠保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即是实施愉快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的归宿。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对纠正“智育中心”等不正常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愉快教育的实施,反映出“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相融合的新趋势。关于“教师中心说”与“儿童中心说”的争论由来已久,在经历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认识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参与;另一方面,学生的认识活动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师生间的交往,两个中心说在愉快教育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愉快教育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必将推动着教育的整体发展。作为新生事物,愉快教育有待于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进一步扶持,使之日趋完善。下列对“愉快教育”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愉快教育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对传统教育方法全部更新的教育思想体系。 |
B.愉快教育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乐学”的治学精神。 |
C.愉快教育就像吃饭时的食欲一样,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 |
D.愉快教育是心理学研究成果在教育学中的积极应用,它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下列对愉快教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 |
B.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C.能够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
D.有利于纠正“智育中心”、“教师中心说”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愉快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总趋势。 |
B.愉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师中心说”和“儿童中心说”辩证统一的观点。 |
C.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让其参与教学活动,符合愉快教育的观点。 |
D.愉快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已经在推动教育的整体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楼梦〉启示录》(王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著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了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1、对文中“聪明灵活的辩证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品既“按迹寻踪,不限稍加穿凿,致失其真”,又要“将真事隐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
B、作品既在厚重中显出轻灵,在写实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环 绕装点一些神话的 、魔幻的 、匪夷所思的故事 ,又坚持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
D、这种方法既给创作者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又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2、下列对有关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一句中“写实”在文中指的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② “执著中显出超脱”一句中“执著”指的是“追求真实”。
③ “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一句中“命运的铁的法则”指的是“作者的创作规律”。
④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一句中“芜杂”指的是“纷繁的现实生活”。
⑤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3、“荒诞性与梦幻性应运而生”的原因以及对于创作者的好处是什么?
4、“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有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这种诗歌的优点不仅仅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写起,却写水中月影,一开始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很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宁静安谧的。第二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和。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一二句似乎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切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约略可辩,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的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唯有饱经离乱的不眠人才能够充分体会,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忽然船尾传来“拔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的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显然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这里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用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写鸟写鱼,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又最富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使舟内船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景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然一体,读之如身临其境,由境会意。老杜善用“一句一绝”之体,得心应手,达到了工致天然的境界,确实不是一般徒事雕章琢句者所能企及的。
1、对杜甫《漫成一首》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E、晋朝人最爱写“一句一绝”体的诗歌,到了唐代,由于近体诗的发达,已经没人这样创作了,只有杜甫还能擅长。
2、《漫成一首》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各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两首分别是( )(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C、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E、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F、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物万里船。
3、诗歌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试简要说明其特点。
4、杜甫善写“一句一绝”这种格调的诗歌,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觐阳关(雨翁)
阳关,有一片丰美的水草。青藤牵扯 ,灌木葱茏;芦苇环绕着几湾清水 ,游鱼在苇丛中窃窃私语 。绕过几道水湾 ,阳关雄岗便横亘在面前。岗下是大壑,壑上有深潭。潭水如凝,碧可照影。想当年,这大漠腹地 ,军民数万 ,莫不都是仰赖这潭清水的养育?阳关城早已飘逝了,唯这潭清水 ,还聚着一汪灵性 ,倘若当年此潭有名,我想,它必定叫做“慈母潭”,可惜被史书遗漏了。
遥远的风景,是大片的昏黄和大片的青灰,连缀着天际泥色的云墙。我犹如置身一座庞大的园囿,纵然插上翅膀,也飞不过这天地的合壁。
象征着大戈壁的坚韧的骆驼刺,不知于何年何月,随着漫卷的飞沙,一丛一丛的去更远的地方流浪了。只有一簇偶然可见的红柳,笼一团火焰,燃烧着这空旷世界的寂寥。于是,这世界便放射出一种惨烈的美。
逶迤起伏的沙梁上 ,有一队野兽 ,隐隐约约 ,辩不清是野驴 野马或天狗天狼。在这寸草不生的大漠上,这群野兽凭借什么来维持生命呢?
北望浩瀚 ,似有一大群参差错落的断壁残垣 ,也许是古丝绸路的驿站吧?向导告诉我 :那是古阳关留下的古墓群 。阳关城早已灰飞烟灭了,唯有这群墓葬永存千古。
我恍然而又怅然。
墓群,驾着蜃气,跨越千载阴霾 ,飘忽在时光之上 。这些凝滞的荒坟,这些逡巡的幽灵 ,这些被烈日暴晒而决然不散的蜃气 ,这些被蜃气虔诚托起的灵氛 ,它们才是古阳关的真魂!
视线向西,越过漫漫平沙,目极处有一抹绿色林带,阳光下漂浮着彩霞的亮丽,不用说,那就是胡杨了。
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烂。这就是胡杨!
茅盾先生看到黄土高原上的白杨 ,曾感慨不已 ,顶礼赞颂,倘若他当年有机会来到大西北的深处 ,看到这傲然瀚海自成天地间一绝的绿云 ,又该如何的膜拜呢?
假如再做无稽之想 ,穿过那一脉壁垒的云雾,是否就是那些千年戍卒的幽灵们朝觐的天堂呢?或许正是由于对那天堂的渴望,幽灵们才逡巡在这里而得以慰藉吧。
遥想摩诘当年 ,一声西出阳关 ,咏出千古三叠。有道是“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那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啊!
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觐”是朝拜的意思,文章以“觐阳关”为题,表达了作者对阳关这一古迹的虔诚和敬意。 |
B.文章起笔先写阳关雄岗、大壑深潭、骆驼刺、红柳、野兽及古丝绸路驿站等,都是为了衬托古阳关的真魂——古墓群。 |
C.文章起笔于绿,收笔于绿,绿是全文的中心线索。 |
D.这篇散文由远及近,渐入佳境,托物言志,含蓄委婉,结尾升华了主题。 |
E、文章最后一段的引用 ,强化了古代戍边将士离别的哀怨。
2、文中写“我恍然而又怅然”。作者为什么“恍然”?为什么“怅然”?
3、文章为什么将阳关“傲岸浩瀚”的胡杨与“黄土高原的白杨”并提?
4、文中的“天堂”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国建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的两次冰河期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由于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临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可分为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再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 “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看法③ 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B、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2、对第2自然段“他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B、人类褪毛的理论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理论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这种看法依据的一项是(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人类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B、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理论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源于共同的祖先。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一致。
D、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摆渡自己(佚名)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的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 ,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中伸出手紧紧的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 ,为自己折了一只船 。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种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却患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索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大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的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的找不到过去的桥。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
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的放弃,早早的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是用幻想折成一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也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互联网上给从未谋面的朋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灰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踬,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就会在我们自己手里。
1、 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中多次使用的词语“有的人”,含义其实并不一致。 |
B.文中有两个自然段开头的“也许……”句不都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
C.本文善用比喻,如“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又如“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碰上没有桥的河岸”等等,含蓄、形象、生动。 |
D.文章举史铁生和霍金“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为例,说明只有才华和思想才是战胜 苦难的最好的“船”。 |
E、文章的最后一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语言简洁、警策,是通篇主旨所在。
2、 同样是到达对岸的工具,仔细体会,本文中的“桥”和“船”其实有不同的含义。试分别写出它们不同的喻意。
①“桥”的喻意是:
②“船”的喻意是:
3、根据文意,“摆渡自己”的“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起什么样的作用?试分条阐述。
4、文中写到“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而史铁生则看穿了“死是一种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其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 霍 金
② 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