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呤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
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及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0多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幺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灯还在继续“服役”。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会室。”黄刚说。
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 。
相关链接:
①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②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
③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三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的观点。 |
B.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老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老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 |
C.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 |
D.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 |
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本文给我们介绍了叶笃正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你认为他的人格魅力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请简要分析。
材料中说“他科研上的‘朝前’和‘超前’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叶笃正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的理解与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翰 林 院 与 翰 林
①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度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藉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③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
④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
(选自2008年《百科知识》第11期)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 |
B.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 |
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的最高级别。 |
D.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 |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 |
B.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是一项公正的选材制度。 |
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 |
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 |
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 |
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 |
D.古代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瞽①者
杨 邪
①我想,当我一无所获地走出那个偌大而又空寂的书店,一级一级迈下那个书店门前的石阶,然后在中途不由得停住,就着石阶坐了下来,一定不是因为他和他膝头的那把二胡。
②他很年轻,比我还年轻。他的面庞英俊白皙,手指修长精瘦,一身洗得发白的休闲牛仔装,如果没有膝头的二胡,也许,他就是某座学府的莘莘学子中的一名。可是他膝头的二胡告诉我,他眼前的世界,就像他戴着的那副黑框墨镜一样漆黑一团。现在他只能摸索着揉弦、运弓,他的手指和心灵,向这个世界发出一串串无助的音符。
③然而渐渐地,心不在焉地听着听着,我有些讶异了。那一通通的琴声,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多姿,仿佛一只只纷呈飞出的彩蝶,绕着他,绕着这繁华大街边上的这一片空旷,翩翩起舞。
④一曲终了,一曲又起。
⑤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投下一张纸币,走开了。又有路过的人在他面前的纸盒里抛下几枚硬币,又走开了。
⑥什么时候,又一曲终了。或许是觉察到了我这个如痴如醉的倾听者的存在吧,他改变了一下坐姿,居然把弓弦转向我的面前。
⑦“这位朋友,您,是否愿意点上一曲?”他的口齿轻启,一句曼声低语,清晰地传到了我的耳中,“对了,您不必在这盒里放钱的。”
⑧“我?您是在说我?”我看着那些彩蝶正渐舞渐远,翩翩然舞向这座城市更高更远的天空,忽然被惊醒,不知所措起来。
⑨可他似乎马上感觉到了。
⑩“是的,这位朋友,您是,来自外地?”
○11依旧是曼声低语,依旧是这样清晰地传到我的耳中,犹如一串小小的石粒接连叩击一处幽谧的湖面。
○12“是的。”我怔了怔。
○13“那,一定是来自这条江的下游了。”
○14我惊呆了:“先生,怎么知道?”
○15他笑了一下,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
○16“您的嗓音圆润,鼻音轻浊,我猜,这就该是所说的吴侬软语了。”
○17我不禁点头:“先生猜得对,先生太灵敏了。”
○18他又轻轻一笑:“失聪者目明,失明者耳聪,仅此而已。”
○19然后他喟叹一声,继而端坐吟哦: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0他告诉我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十三四岁的光景,邻居来了一家江南的亲戚,这首民歌就是那个非常漂亮非常可爱的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后来小女孩回了江南,就没再来过。后来他的这双眼睛病瞎了。多年后,他坐上街头拉二胡,有一天他把这首民歌念给一位老先生听,老先生不禁惊立而起,老先生说,那个江南小女孩教他念的这首民歌,居然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江南可采莲》。
○21关于江南,我们就是从《江南可采莲》这首民歌开始谈起的。
○22但是,我只剩下一刻钟的时间。在这座著名的城市,在这座惊人庞大的城市,我已经转悠了一个多星期,我必须走了。我告诉他,我买了一张船票,天擦黑,就要起程顺流而下,所以,我现在应该动身了。
○23他突然默不作声。看得出,他的神情似乎为之一沉。
○24“那么,这位朋友,我给您拉一曲您最喜欢的曲子吧!为了这次萍水相逢的缘分。”
○25片刻之后,他又笑了起来,并且重新摆好架势。
○26我已经起身,这会儿不由得又坐了下来:“那就请为我拉一曲……拉一曲《二泉映月》吧,太谢谢了!”
○27可是他的弓弦动了动,复又顿住。
○28“您,能不能换一曲别的?”
○29“为什么?”我说。
○30“《二泉映月》是我拉得最好的曲子,可我已经多年没有拉过它了。它虽然柔中寓刚,但还是太辛酸、太悲怆了。”他揽住弓弦,用一只手扶了一下脸上那副漆黑的墨镜,“这样行不行,我为您拉一曲《春诗》怎样?春天的春,诗篇的诗,《春诗》。”
○31说着,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春诗》,这是对春天的诗一般的赞美么?
○32我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张纸币,悄悄放入他面前的纸盒。
○33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多天,我始终感到有那么一种遗憾,但就在即将离开的最后时刻,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我想,我只能用这么一种庸俗的方式,用这么一张最大面额的钱,来表达我的感激。也许我这么做是冒昧的,但这已经并不重要了。
○34曲终半晌,我握了握他精瘦的手。
○35“先生,我要走了,如果以后再来,我一定来这里找你!”
○36他又笑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而我起身迈步走开数丈之后,身后旋又响起了一通琴声。
○37柔和挥洒的琴声中,他的曼声低语,再一次清晰地传到我耳中——
○38“朋友好走,这一曲《除夕小唱》,祝您一路顺风……”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注】①瞽(gǔ):形声字。从目,鼓声。本义,瞎眼。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一无所获地从书店出来,一是与结尾“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相照应,二是欲扬先抑,暗示后文瞽者给我莫大的精神收获。 |
B.“我有些讶异了”是因为一无所获地走出书店的“我”, 正在为石阶卖艺瞽者深感同情,但没有想到他能弹奏出饱满而又多姿的琴声,并逐渐地被琴声所吸引。 |
C.瞽者吟哦《江南可采莲》是为了和“我”搭上话,也是为了夸耀自己知识,避免别人瞧不起自己。 |
D.“我”邀请瞽者拉一曲《二泉映月》,而他却要为“我”拉一曲《春诗》,因为《二泉映月》太辛酸、太悲怆了,说明他对生活充满春天般的热爱。 |
E.文章所写的瞽者因为身有残疾而反应灵敏、开朗达观,所以能震撼中学生的典范。同时也鞭挞了社会上一些身体正常而心理不正常的人。本文描述的“瞽者”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请赏析文章第○31段画线的语句。
一曲跌宕多姿的旋律,便从他的手指间——不,仿佛是从他那副墨镜的两片黑色中跃出:明亮,辽阔,悠远……而在这样的旋律之中,一种冬去春来,万物苏醒的景象,便似乎在这眼前呈现铺展开来。第○33段画线句“我的遗憾忽然因为另一种莫名的获得而变得无关紧要起来”含义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仰是个性心灵深层的隐密,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个不易交流的话题。然而,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却备受人们的关注。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选择和追求,“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努力”。诚如康德所言:“信仰是客观的不确定而主观上确定。”以此看来,信仰是一种价值预设,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确或有意义,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黎巴嫩诗人哈•纪伯伦说:“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正确和认同;从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现为敬畏和尊重;从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现为坚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样性,如宗教信仰、哲学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学信仰等,这种多样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被信奉、被坚守的信仰突然被人们普遍质疑或放弃时,则表明信仰危机的出现。信仰危机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机固然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它至少说明人不盲从迷信,而且在危机中还会孕育出新的信仰。罗曼•罗兰说得好:“怀疑和信仰两者都是必需的。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天的信仰开路。”我们应当坚信,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满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从哲学层面看,信仰关乎人的价值追求。人不会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人来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了尊严,升华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确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满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断寻求价值和意义的,信仰的确立使人获得价值目标和生活信念。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信仰无疑是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从而满足了归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确定性,从而产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灾难和死亡所带来的紧张和恐惧,从而获得了平和与慰藉感。
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愿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洁的信仰星空,愿我们每个人对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种深深的虔敬!
(选自《记者观察》中的《话说信仰》,有删节)有关信仰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仰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话题,它备受人们的关注。 |
B.信仰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人们对其信仰的对象是极其相信和尊敬的。 |
C.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 |
D.信仰具有复杂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现各有不同。 |
在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需要信仰”的原因的一项是()
A.人不满足于既有的生命状态,向往崇高与尊严,期待延续与永恒,追求价值与意义。 |
B.信仰问题是普遍而永恒的,人们需要信仰且能够具有信仰,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条件。 |
C.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确定性,克服灾难和死亡带来的紧张和恐惧。 |
D.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会产生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们有了归宿感和安全感。 |
有关作者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是永远走不到的”,是说信仰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实或能否实现。 |
B.信仰关乎人类生活的根本,赋予人生以意义,为生命赢得了尊严,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
C.信仰危机会给人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不是一件坏事,其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
D.信仰的发展自有其内在机理,社会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帮助人确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机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成全一场母爱
陈喜联
自从知道母亲风雨无阻每天给哥哥送晚饭后,我很多次劝她:“妈,哥都四十出头了,又不是小孩子,哪里用得着这么辛苦送饭呢?再说你自己年纪一把,又有高血压,天天站在大马路上,太不安全。”可是我的劝阻总是立即被母亲宣布无效。她照旧在每一个日暮西山的黄昏拎着那个蓝白相间的保温桶,执拗而骄傲地站在村后公路边,等待哥哥驾驶着公交车经过。
我又责怪哥哥:“你就不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晚饭,妈都七十多了,你还忍心让她天天在路边等你?”哥哥用奇怪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你不懂。”然后再不吭声。
我很生气,可是却毫无办法。
前几天,我回家看母亲,发现她床头墙壁上贴着一张纸,上面写了很多数字。凑近一看,原来写的都是时间:早早班18:05,早班18:20,晚班18:35,晚晚班18:50。见我奇怪,母亲说:“这是你哥晚上经过的时间,每天发车时间不一样,经过这里的时间也不一样。”过了一会儿,她又得意地说:“这可是我观察了很久总结出来的,我提早几分钟过去送晚饭,你哥一会儿准到。”
这天,哥开的是早班,应该在18:20从村后经过。下午6点,我陪着母亲,母亲拎着保温桶出发了。桶里有饭,有红烧肉和炒青菜,还有丝瓜蛋汤。村后不远就是国道,大大小小的车辆川流不息,挟带过一阵一阵热风,烘烤着路边的树木,树叶依然低垂,耐心等候入夜的清凉。
西边的天空被夕阳映得通红,一团团火烧云呈现出各种古怪有趣的形状。村庄,田野,蜿蜒的小河,还有目不转睛注视着自西而来的车辆的母亲,都沐浴在霞光里,一派柔和。
一辆公交车从我们面前经过,没有停下,却鸣了一声喇叭,依稀见司机侧脸对母亲笑了笑;又一辆公交车路过,放慢速度鸣响喇叭,司机对母亲点点头。母亲骄傲地挺直了身体,回以笑容,对我说:“瞧,都是你哥的同事。”
第三辆公交车终于在母亲面前停了下来,车门“吱呀”一声刚打开,母亲手里的保温桶已经递进车厢,跟着一起递进去的,还有一句话:“儿子,小心一点慢慢开。”哥大声应道:“好嘞,放心回去吧!”
车子起动的刹那,几个坐在窗边的乘客惊奇地转过头来看着母亲。母亲微笑着对渐渐远去的公交车挥着手,直到汽车消失在来往的车流中,才心满意足地转身回家。她边走边说:“你哥单位的同事老羡慕你哥了,他们说山珍海味也不及自己妈妈做的饭菜。”母亲大步流星走着,洪亮的声音惊起了河边竹林里几只早归的麻雀。
看着母亲快乐的模样,我突然明白了哥哥那奇怪眼神的含义,谁能拒绝和阻止一位母亲热腾腾的母爱呢?我知道,公交车是不允许在路上随意停车的,可是却从没有人批评过我哥,从乘客到售票员,从同事到领导,一个都没有。
是的,在风中,在雨中,在霞光里,在暮色下……无数次,当我的母亲手拿保温桶站立在路边翘首以盼时,有那么多人一起,用目光,用鸣笛,用微笑,用默默的关注,成全了这一场母爱。如果有一个黄昏,你坐在公交车里,看见路边有一位拎着保温桶的老太太,那一定就是我的妈妈,那么,请你,请你也给她一个微笑。 下列对文本的解读不正确的两项是:
A.“我”是文章的一个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将人物和故事串联起来,“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 |
B.文中写了众多的人参与到故事之中,如果没有众多人的参与,则难以成全这一场伟大的母爱。 |
C.本文善于借助多种表现手法,细节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交错运用,刻画了一位勤劳、温和的母亲形象。 |
D.文中“哥哥”的出场很少,言语简短,但全篇都留下“哥哥”的印记,母亲的身后都有“哥哥”的影子。 |
E. 在当今社会,“如何孝亲”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话题,作品通篇洋溢着亲慈子孝的浓浓气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答案。文章开头两段,分别写对母亲和哥哥的劝告和责怪,在全文构思上有何作用
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有人说,子女应该多给予老人们关爱,常回家看看,或是打打电话聊聊天。本文在情感上和理智上表现了一种不同的孝道,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