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家讲坛”是个奇怪的坛
刘洪波
“百家讲坛”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坛。十年以前,丁肇中在那里讲过物理学,把物理学讲到我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很不容易。但现在这个讲坛上,讲红楼、讲清史、讲论语,大概今后还要讲与“国学”有关的一切。至于还讲不讲自然科学、现代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我不知道。在我印象中,“百家讲坛”之“百家”就是赏玩传统的百家,当然中国这方面的人才很多,号为“百家讲坛”,数量是可以保证的。
国学,据说已经“返本开新”,只差大家都来践行。不过,践行什么呢?是修习个人的心性,还是以国学来格致万物?若是前者,没有什么不好。若是后者,事情就比较难办。阎崇年先生讲清史,如数家珍,史料熟,秘闻多,吸引力强,但主要是对清宫如同对待自家一般热爱的态度,这个祖宗英明,那场屠杀合理。易中天先生讲三国,权谋机变,说得津津有味,就是搞不清对权谋之术到底是赞赏还是批判。相比之下,反倒是于丹讲《论语》,固然毛病多多,总归是修身养性,更加合乎人性,但只强调指向内省而对人之外在处境无所置辞的讲法,大概不过是训育顺民。
这次钱文忠先生为商纣王翻案,称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以期主导舆论。前人多有怀疑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从真实认识而言,哪怕是希特勒,你也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商纣王当然也应该有一些好的地方。但到底有多好,难说,尤其在学术上“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就更困难。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怎样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对他的恶评有新朝代的虚报,有后时代的累加,但要翻案,还是且缓吧,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对商纣王的评价,与其说是“历史评价”或者“历史学结论”,不如说是一种“舆论评价”或者“社会学结论”。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何其困难。
“百家讲坛”其实是娱乐业的一个景象,但貌似在布道。在这种虚妄的布道与实在的娱乐之间,人们听到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并且把自己酱在莫名其妙的逻辑里。这些逻辑归总而言,就是“大丈夫只求建功立业,不必论其余;小百姓但求修好忍术,以接受治理”。寓教于乐,就这样实现了。
(选自《杂文选刊》,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不是“‘百家讲坛’ 是个奇怪的坛”的理由的一项是 (   )

A.“百家讲坛”之“百家”并不是真正的“百家”,“讲坛”成了“国学”的讲坛。
B.“百家讲坛”号称“百家”,从数量上可以保证。
C.“百家讲坛”的讲者观点偏颇,导向不正确。
D.“百家讲坛”貌似在布道,实则在娱乐。

作者对钱文忠为商纣王翻案持批评态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纣王处在中国信史时代之前,难获得充分的证据来总括他的一生,重建一个对商纣王的历史结论,学术上几无可能。
B.商纣王并非恶到极点者,所以不难找出几个“功勋”来证明其“文武双全,功勋卓著”。但作为学术而言过于简单,缺乏学术性。
C.想到商纣王就想到荒淫、暴虐,他已经成为一种暴虐的符号,这种“社会学结论”没有必要颠覆,也很难颠覆。
D.不可置疑的事实是,商朝在纣王手中灭于周朝,一个“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怎样被一个新朝代取代,把这一点解释清楚,的确困难。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举丁肇中讲物理学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百家”应是包括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真正“百家”。
B.在第二段中,作者对阎崇年和易中天持批评态度,对于丹持肯定态度,因为于丹的解读指向修身养性,更加呵护人性。
C.现在的“百家讲坛”都在做翻案文章,比如阎崇年说祖宗英明,易中天津津乐道权谋,钱文忠称商纣王“文武双全,功勋卓著”。
D.对“百家讲坛”,作者虽然多有批评,但在结尾还是肯定了它具有寓教于乐的作用,观点辩证,评价比较公允。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神州遍地小洋楼(有删节)
           冯骥才
如今,小洋楼就像手机那样,从城市到乡村,从少数人的奢侈到遍地开花般的普及。从一种时髦到一种狂潮,神州大地上一个个风情各异的古村古镇,转瞬之间变成一片片洋楼群。它们傲立于山野,突现于平原,它们和这里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全无关系。一次我驱车从杭州到全华,两边车窗外的景现叫我震惊不已,那些青瓦粉墙的村舍已经荡然无存,满山遍野全换成了这种舶来的简易的小洋楼!在这波澜壮阔的小洋楼的海洋里,不仅荡涤了一切历史的积淀,更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今日国人对外来的强势文化的倾倒。这种在心理上失去了文化的自信,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至于城市,问题更要严重一些。在"旧城改造"不断增加的势头下,成片的历史街区被刮地铲去,然后把地皮交给开发商。开发商为了房子好销,顺应大势,当然是愈洋愈好。于是,城市被开发商们一块块买去,街道没有了.全变成了小区,原先那些美丽的街名和地名也被抛掉;高高矮矮的洋式的楼群拔地而起.最后再起上种种洋气十足的名字,如"罗马花园""巴黎广场""美国小镇""西班牙城堡""香榭里舍别墅"等等。于是我们各地的中国人都拔寨起程,离开历史,进入这种千篇一律的商品性质的"洋人的天地"中来!
我们就这样"走向世界"吗?我们仅仅住在这些洋楼和洋地名里也会沾沾自喜吗?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城市里却没有"西安广场""龙城""长城别墅""飞天公寓"和"颐和园"?
应该承认,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的认同与逢迎,是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不仅地名,连各种各样的店名、商品名称、乃至人名,也常常以起一个洋名为时尚。
在这样的弱势及至劣势的文化环境中,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由此想想看,我们的下一代在如此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还会有多强的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吸纳与融合十分自然,并不可怕。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对自己的文化的态度。这一点,倒是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他们的文化早已与世界相融,但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却充满了自豪感与光荣感。而我们为什么一提到传统便被认做"抱残守缺"?一说"现代"就一准是"洋式"的!难道我们创造不出灿烂迷人的东方血型的现代文化?我们只会模仿洋人吗?
记得前两年,报上常常见到一句话,便是要城市"高起来,亮起来,洋起来"。这"高、亮、洋"三个字都很值得推敲。把高楼大厦和灯火辉煌视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恐怕多半
来自于对纽约与芝加哥的印象;这只是一种肤浅的感官印象.,一种对现代都市的非理性的误解。至于"洋起来"就有些荒唐了。一位外国朋友曾经笑着问我:"什么叫'洋起来',
是不是要和我们一样?"他这句话是玩笑.却使我挺尴尬。我只能用玩笑打个岔,还带点狡辩:
"洋起来就是多一些你们洋人来。"
他听了,不再说,还是笑,却令我更加尴尬。我心里暗暗地骂我们一些国人的糊涂!说糊涂还好,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我轻贱。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任何民族既立足在自己的经济实力上,更立足在自己独有的文化中。在文化上,自觉地自我轻贱很危险,不自觉地自我轻贱更危险。我常常从这个视点上,不无忧心地注视这神州大地上方兴未艾的小洋楼们,却不知该怎么办。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哪些发人深省的普遍现象?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6分)
2.透过现象,作者看到什么样的本质?(4分)
3.作者在文中说"应该好好看一看欧洲与日本".是为了说明什么?(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对"神州遍地小洋楼"满怀忧虑,是因为这些小洋楼与当地的历史没有关系.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全无关系。
B.文章前两段中,作者含蓄地告诉我们,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衰落,这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必然代价。
C文中"我们总说洋人如何倾倒于中华文化……·颐和园'?"一句,是作者运用反语的修辞告诉我们.洋人其实很轻视中华文化。
D.作者在文中说"一个青年演员穿上日本军旗服无知地招摇过市,便不足为怪了"。之所以"不足为怪",是因为认同和逢迎强势文化已成为时下人们的一种心理趋势。作者在文中满怀忧虑,同时又满怀期待,字里行间透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尊崇,但并不盲目排斥外
来文化。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趣
大二时我很欣赏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夜雨孤灯乱翻书。”
夜,不是黄昏,不是华灯初上,而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时白天的喧嚣已经退去,而因为安静,因为清冷,人的思绪便格外纵横开阖,情感的神经末梢也格外丰富而敏感.虽说心远地自偏.然而若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对于我们这些定力不够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是有些为难的.
而又有雨。我一直怀疑许多人的灵性是不是都是雨滋养出来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虽然不为高见识的长者所推崇,可是我个人以为,一篇“粗头乱服,不掩国色”的文章当然很好,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至少我在读着的时候,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因为有了雨声沙沙,外边便好像更加安静了。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
再是孤灯。可以想见古人的“夜阑犹剪灯花弄”。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
孤灯下,似乎总会伴着想象里红袖添香的故事。美丽的狐女,也是那些违心寒窗苦读的多情才子们想出来的。然而终不能实现,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
最妙的是乱。
我以为,书的乐趣实在不能说是在“汗牛充栋”或“读书破万卷”里。这样太过于注重数目或大注重效率,会坏了读书的美感。书趣,只在“乱”。
丘迟的《与陈伯之书》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我便尤爱这“杂”“乱”二字。
美的极致在于随性。书也是,不妨随地扔着几本。想起来了,拿起来翻翻,读了一句,觉得不错,就品一品。说不定竞品出会心一笑来了。看得有点闷了,便换一本,或是干脆闲置不看。这和你要坚持的爱情不同,大可放宽心些。
如是,在风疏雨细的夜里,亮一灯,昏黄的光线染得雨丝也微亮.握一卷在手,时而定定地凝神细看,时而望着窗外发发呆,时而低头.淡淡一笑,这时的心境,便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了。
1.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年轻人无法“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读优雅的小品文”,又说“书趣,只在‘乱”’,请根据文意,写出“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与“乱”字的含意。(4分)
答:(1)“人声鼎沸的菜市场”的喻意为:
(2)“乱”字的含意为:
2..联系语境,说说本文第三段中“可是雕琢得有美感,那也不是什么坏事啊”这句话针对什么说的,实际上暗含了作者什么看法?(4分)
答:(1)针对说的。
(2)暗含
3.请用文中的语句概括作者所描述的“夜雨孤灯乱翻书”的情景。(不超过80字)(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中摘引宋人蒋捷词句“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似在说听雨,实则还在讲读书,道出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的读书情趣。
B.“孤灯衬着孤人,益见其孤”,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多情才子孤灯苦读的悲悯,透露出他并不是执意追求孤灯翻书这种场景.只是喜欢其浪漫的情调。
C.作者巧妙地借用陶渊明《饮酒》中的诗句“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出自己矛盾的读书观——静心可读书,读书大可不求甚解。
D.“一灯如豆,照彻千年来无眠的人”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读书人凭借一盏孤灯而彻夜不眠、寒窗苦读的感叹,又赞颂了书籍伴随一盏孤灯将历史上无数探索人类命运的人的思想照亮。

E.从作者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时“便觉得有几丝凉沁沁的细雨落到发梢了”,我们推断“夜雨”之雨既指自然之雨,更是指能让周围“静得让人可以听见自己心灵的声音”的润物细无声的心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甲:诗情酒性话李白
唐朝大诗人李白的饮酒是很有名的。小时候听大人们摆龙门阵,神色飞舞地说“酒仙”李白“喝醉酒写的草书吓退了蛮夷”,“李白一顿酒就喝一斗,吟诗一百篇”,“李白醉酒敢睡在皇帝娘娘杨贵妃床上,让高力士脱靴子”等,活灵活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李白是何等的英雄气概,长大后,看了不少关于李白的书,会背了他的近百首诗,记住了他的许多关于饮酒的诗句。像《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等。有时酒喝多了,借着酒力,吟咏一首两首,颇觉回肠荡气,痛快淋漓。
在李白坎坷的一生中,酒如同他的挚友,始终紧随其生命历程,并赋予他极大极多的创作灵感。而咏酒诗篇更是表现出他豪放张扬的个性,《将进酒》即其中的代表作。长安放还,在“抱用世之材而不遇合”,治国齐天下怀抱落空之后,他感到人生快事莫如置酒会友,于是藉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畅酣的发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此时此地,“酒仙”李白已不满足与浅酌低唱,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豪壮的诗句随之喷涌而出,使人恍若看到李白眼花耳熟的飘然醉态和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环顾全篇,直如大河奔腾,曲折回荡,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当然,“嗜酒见天真”的李白,绝非见酒即喝得烂醉的“醉汉”。这在他的《行路难三首》中得以充分表现。要在平时,面对美酒佳肴,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会“将进酒,杯莫停”,一饮三百杯。但在这一次,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唱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既形象地展示其内心的苦闷与抑郁,又表现了他乐观自信,顽强坚持的理想品格和积极入世的追求,凸现极高的思想境界。
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到了晚年,幻想破灭,心气亦平和了许多,这从他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中可以看出:“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回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梦拂行飞。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虽然照样欢言笑谈,美酒共挥,酒醉情至,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但此时我们体会到的却多是冲淡天然,掩抑收敛,看不到他的豪情狂气了。不过,尽管如此,仍不失其飘逸洒脱的“谪仙”风韵。
没有酒就没有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李白,我想这样说恐怕并不过分。他用如椽巨笔,将他的豪迈诗情与酒的诸般美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达到美的极致。李白与曹操、陶渊明、王维、李贺、王翰、苏轼、晏殊、李清照等的咏酒、饮酒篇什,将中国酒文化的生动民俗美和深层的社会积淀演绎得淋漓尽致,并组成恢宏的酒文化历史画廊,放射出不朽的光辉。
乙:太白十诗九言酒
我国古代一些诗人常把饮酒作为诗歌写作的内容。东晋诗人陶渊明就写有《饮酒》诗20首。他在诗前小序中写道:“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至于诗仙李白,更是诗酒联姻,其以饮酒为题材的诗数量之多,内容之广,可谓空前绝后。难怪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饮酒西山戏咏》一诗中云:“太白十诗九言酒,醉翁无诗不说山。”
说李白“十诗九言酒”,显然有点夸张,但李白诗中常言酒却是不争的事实。翻阅李白诗集,试题中含有“酒”字的篇目不胜枚举:《对酒》、《暖酒》、《将进酒》、《山人劝酒》、《待酒不至》、《把酒问月》、《金陵酒肆留别》、《金陵凤凰台置酒》、《对酒忆贺监二首》……此外,试题中含有“饮”、“酌”、“醉”字的诗篇也屡见不鲜。如《留饮》、《九日龙山饮》、《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月下独酌四首》、《山中与幽人对酌》、《春日醉起言志》、《铜官山醉后绝句》等等。据笔者统计,在岳麓书社出版的《李太白集》中,仅试题中含有“酒”、“饮”、“醉”,“酌”字的诗篇有58首。
此外,有些诗虽然目中未含有“酒”、“饮”、“醉”,“酌”等字,却与李白饮酒有关,如《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李白在诗中坦言自己嗜酒贪杯,以至“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诗的后二句引用《后汉书·周泽传》中“太常妻”的典故,说明自己因酒醉而使妻子独守空房,使妻子的处境与“太常妻”无异,委婉地向妻子表示歉意。又如《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众所周知,“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别名,而“谪仙人”则是贺知章对李白的美称,李白在这首诗中,不仅讲了自己的别号与美称,而且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酒的嗜好,说自己饮酒已有三十年的时间了,此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中,李白也将自己的名字与酒联系在一起。诗曰: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诗的最后一问,生动地写出李白和纪叟彼此相知之情,也反映出李白嗜酒之深。
李白不仅言酒的诸多,而且诗中与酒有关的名言佳句也多。诗人在诗中或提倡开怀畅饮。如:“人生得意须尽欢,。……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古来圣贤皆寂寞,。”(《将进酒》)又如“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笑歌行》)或强调借酒消愁。如:“涤荡千古愁,留恋百壶饮。”(《友人会宿》)“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月下独酌》其四)“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有的则写独酌或与友对饮的情景。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月下独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
由上可知,李白的这些咏酒名句为酒文化增色不少。
1.下列四局古诗选择二句填空

A.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
B.举杯邀明月______。
C.五花马,千金裘______,与古同销万古愁。 D.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

E、人生得意须尽欢
2.两文均写李白与酒的密切关系,而甲文说明其原因是A______
B______
3.的写作侧重点分别是,甲______
乙______
4.作者认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一诗已“看不到他的豪情狂气了“。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醉翁是指
6.两段文字的阅读,简介著名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十万英尺名
我不知道张崇鱼最早产生那个念头,是否与这个墓地有关?
当我站在墓碑前,听同行的人介绍,仅仅是这片墓地,就埋葬着2200个红军,加上周围几个山头的其它墓地,不到方圆10里的地方,就安葬着7800名红军时,心里一阵悸动。我想,他们都是谁?他们都是些怎样的人?他们就这样长眠于青山之中了吗?
我不知道张崇鱼是否和我一样也产生过这样的悸动。
1932年,红军从鄂豫皖进入大巴山区,几场恶战下来,红军伤亡很大。受伤的红军就被送到这个叫王坪的大山里,住进红军总医院。我从图片上看到,所谓的住院部,就是农家的土房子。当时的红军药物奇缺,粮食稀少,伤员住进医院,不过是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躺者,几乎没治愈的可能。除了那些命大的,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他们就在这里静静地死去。真是静静的。70年后依然那么静。
这段历史,张崇鱼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可以倒背如流。
在他们中间,留下名字的,或者说名字被刻上墓碑的,只有40位团以上军官。我一一走过他们的墓碑,看他们的名字。他们真年轻啊,只有二三十岁的年纪。那么,那些士兵,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兵,一定只有十来岁了。
当然,红军也为他们建了碑。那是一座10米左右高的墓碑,碑体通红,上面刻着黄色的大字:万世光荣。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
字体刚劲有力。写字者,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女红军张琴秋。我在照片上见到了张琴秋,身着军装,飒爽英姿,漂亮而有风度。我猜想她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一定坚强而又勇敢,热情而又快乐,并且渴望着爱情。
碑的左面,刻着两把步枪和一把驳壳枪。据说这三把枪,是红军把枪按在石碑上先描上去,然后才刻的,线条里显出一种拙朴的孩子气。墓地四周松柏环绕,山风阵阵。陪伴这些亡灵的,只有这万丛青山。除了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平时只有一个守墓人。
我想,张崇鱼即使不是在这里产生最初那个念头,至少也是在这里坚定了他的念头的。10年前,即1992年,刚刚退休的张崇鱼从纪念红军入川60周年的大会上得知,巴中地区有12万人参加红军,4万人牺牲,他一下被深深地震动了,当即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念头:要用自己的晚年建一座红军碑林。也就是说,他要把剩余的生命,全部用来寻找那些无名烈士和流落红军的姓名,然后镌刻在石碑上。
谈何容易。
毕竟时光已流逝了半个多世纪。
但张崇鱼说干就干。除了找有关部门查阅资料档案,他还一个个的寻访那些尚健在的老红军,请他们回忆自己远去的战友,说出那些姓名。在成都某干修所老红军刘祺的家里,张崇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刘祺当天夜里就失眠了。往事如青山不老。刘祺曾是一位红军医生,他脑子里走马灯似地冒出一个又一个战友的面容,还有那些他救治过的伤员。他们亲切地微笑着,栩栩如生。他生怕自己忘了,索性坐起来写在纸上,想一个写一个,一直追忆到凌晨2点,一共回忆起42个姓名来。张崇鱼高兴极了,带着这些名字回到巴中。不想他前脚到刘祺的信后脚又跟来了,原来张崇鱼走后他又回忆起12个名字来。
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他和他的同事先后60余次前往红军走过的路线和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近30万公里。拜访了1800多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查询了600多个与之有关的单位,一个个的,十个二十个的,一天天的,一年两年的,大海捞针般的,搜集到了10万个红军将士的姓名!准确的数字是101068名。这中间,他和同事十上北京,都是坐的火车,住的地下室;路途上他被汽车撞过,被小偷光顾过,甚至被人误解当成骗子抓过。忍饥受冻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但他和他们竟然坚持了10年!
张崇鱼他们将他们找到的这10万个名字,镌刻在了巴中城内南龛山顶上,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川陕苏区将士碑林,一共用了3388块石碑。每块石碑高1米2,宽60厘米,它们一排排地站着,站成了碑林。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
我站在石碑前,一一看着那些名字,那些于我十分陌生的名字,那些从浩瀚的历史之河中打捞上来的名字。他们曾经与战友们失散,如今终于又站到了一起。我想他们再也不会感到孤单了,他们又回到了队伍中。他们站在一起,心中一定很踏实。我还想到了那个距此不远的王坪烈士陵园,那里的无名烈士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家了。
细雨蒙蒙,石碑上湿漉漉的,但一个个的名字清晰无比。我看见了黄二毛、廖狗儿、张二牛、张四娃、刘玄娃、我还看见了女红军郑吕氏、吕宋氏。我发现在陕西籍的红军里,叫“娃”的特别多。这让我想到了那位著名作家。他也曾经是个“娃”,也终于可以和著名作家那个“娃”一样,留名在世了。
在最后一块墓碑上,我看见了新的刻痕,有5个新添加上去的名字,他们是王世云、罗元洲、南存贵、李敬忠、王天钾。张崇鱼告诉我,这是今年春节后刚刚刻上去的,是由内蒙军区原副参谋长李子金(81岁)写信提供的。张崇鱼还说,有的老红军为了回忆这些战友的名字,给他写的信有三四十封之多。他们在回忆名字时,也回望了自己的一生。
张崇鱼站在这些碑林中,就像站在自己的家里。
他和他们就像是亲人。
张崇鱼,1939年生,曾当过中学教师,区委办公室主任,副区长,区委书记。身高一米六,体重不足50公斤。现在,他成了这10万姓名的守护者,或者说,他做了这10万红军的户籍警。
1、文章开头的“那个念头”是指______。
2、张崇鱼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寻找那些名字”,“这样的方式”、“那些名字”分别指______的方式,______的名字。这段中列举了许多具体的数字,其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文中,只描绘了张琴秋照片中的形象,作用是______。
4、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的“心里一阵悸动”是指________。
5、“而上面那些整整齐齐的名字,也像是一片林,生命之林”的含义是______。
6、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十万英名,还是张崇鱼们?为什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反思我们的教学
计算机专业的男女生中表现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美国大学女性教育基金会联合会主任帕梅拉·哈格指出:“教育者必须改变教学的方法,以尽早将女性的兴趣吸引到技术方面来。我们要集中精力做的不是去分析那些不喜欢计算机的女孩本身的问题,而是研究计算机文化可能存在什么问题。”
计算机学家弗郎西斯·格伦迪说,关于使用计算机的性质的争论是很重要的,这不仅是由于它在知识上的重要性,还由于它关系到能否将女性吸引到这一专业中来。她认为,所谓“纯”计算机学(如对算法的分析和复杂的理论)历来被认为比应用计算机学更令人尊敬,因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中坚”的男性理论家们把前者规定为“真正的计算机科学”。其实,“计算机上所进行的一切都需要某种抽象……仅仅有抽象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能够看到我们完成任务的结果返回到现实的世界中来。‘
然而,男性对于计算机科学的评价标准却充分地表现在计算机的教学当中。于是,多数计算机学的教学大纲中,在最初的几年里都是狭隘地局限于编制程序和这一领域中技术性的方面,而关于计算机的应用和多学科、跨学科的教学计划则被安排在整个教程的最后。这就向初学者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使他们误以为计算机科学就是“编程、编程、再编程“,完全脱离了现实的社会背景。这样的教学大纲将学习自然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学习人文科学割裂开来,而实际上,这种状况从中学时就已经存在。显然,这种一味追求所谓“抽象”的教学思想难以吸引女性的兴趣。因此,有专家认为,在关注计算机的数学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价值观、人的问题和计算机的社会影响方面。计算机科学的教师应该更多地强调计算机技术是怎样起作用的。他们还必须教育女孩不仅做计算机的用户,而且做它的设计者,启发她们对计算机的兴趣,向她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技术想象力的机会。
另外,教师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的性别偏见对于女生的自信心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一位女大学生对我们说,“男生经常和老师一起干活。比如老师做系统,都挑男生,其实女生也愿意干,于是就去找老师要求参加。但老师给你的活儿肯定是技术含量比较小的,如挑电阻。老师觉得女生心细,就让女生从用过的电阻中把同样的电阻挑出来。”这种状况影响了女生的自信心和女生的兴趣。
改变女性在大学计算机专业中的弱势地位是在计算机领域中实现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女性主义学者认为,男女在计算机领域中的平等不能单纯用有多少女性发送电子邮件、使用互联网、或用Powerpoint发表论文来衡量。性别平等意味着前摄性地使用技术;能够对于凭借技术而获得的信息加以说明;理解设计的概念;以及能够在技术上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知识,求得进取。实际上,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计算机科学,而且适用于各个领域。将这种性别平等的概念应用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这是在信息技术领域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途径。
1、计算机专业的男女生中表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2、二、三段中,使用计算机的性质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是__________,对女生参与计算机专业的影响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子第一层应划在__与__之间,是____关系。
4、反思我们的计算机教学的问题主要是A、_______________
B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