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坚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民贵君轻 |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
辛亥鼎革,民国纪元,改用泰西立法(阳历),一以趋世界之大同,一以新国人之耳目,意至善也。当时改用阳历的背景有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②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新三民主义的提出④西方文化冲击近代中国
A.①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梁启超曾致书康有为:“弟子以为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欧洲之兴全在于此),然初时不可不有所破坏。孔子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这说明梁启超主张
A.提倡儒学,中西结合 | B.引进西学,变法图强 |
C.批判西学,古为今用 | D.效仿欧洲,自强求富 |
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近代中国
技木门类 |
西方发明 |
上海 |
重庆 |
铁路 |
1825年 |
1876年 |
1934年 |
电报 |
1835年 |
1871年 |
1886年 |
电话 |
1876年 |
1882年 |
1912年 |
电灯 |
1881年 |
1882年 |
1906年 |
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③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他旨在强调,科举制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
C.禁锢了知识分子思想 |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谈到李贽时说:“他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材料中的“环境”特指
A.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 B.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D.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