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独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联合国作出这一决定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犹太人的祖先曾在此地建立以色列国 | B.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悲惨遭遇 |
C.英国曾发表“贝尔福宣言” | D.犹太人的圣地在耶路撒冷 |
“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了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
B.历史人物的真伪是很难明确的 |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
1937年,美国很有影响的《时代》杂志把蒋介石夫妇选为“1937年伉俪”。这一举动反映出美国
A.在冷战后需要中国加入西方阵营 | B.肯定蒋介石对北伐战争的贡献 |
C.非常认可国民政府的经济改革 | D.重视中国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行动 |
从1924年1月后至1927年4月前,国民革命运动及北伐战争的进展,主要依赖于
A.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战线的推动 |
B.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推动 |
C.以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推动 |
D.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国共合作领导 |
《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这场运动的民族感情之所以如此强烈的深层次原因是
A.学生和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
B.广大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推动 |
C.俄国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 |
D.巴黎和会上中国的领土权益被日本攫取 |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