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这充分说明( )
A.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B.民族工业摆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
C.帝国主义从此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D.民族工业开始同外国工业竞争 |
五四运动发生后,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说明
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 |
B.运动爆发有广泛群众基础 |
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
D.中国人亟需接受启蒙思想 |
梁启超在1915年曾回忆辛亥革命:“官府之文告,政党之宣言,报章之言论,街巷之谈说,道及君主,恒必以恶语冠之随之。”这反映出辛亥革命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 |
C.民众普遍接受民主思想 |
D.社会各界拥护共和制度 |
武昌起义胜利后,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这表明
A.黎元洪在革命党人和新军中威望很高 |
B.武昌起义缺少社会基础,面临危机 |
C.武昌起义仓促进行,准备不足 |
D.革命者希望借助黎元洪推进革命 |
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恩格斯也说过:“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能够为这些结论提供支持的史实有
①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③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
④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主张:“近而中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远而番国,是皇上帝生养保佑,近而中国亦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而屯我并之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运用西方宗教思想,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
B.借鉴欧洲启蒙思想,具有近代化的特征 |
C.反映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和儒家伦理思想 |
D.有利于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推动运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