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入秋至2010年春,我国西南地区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010年3月19日至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根据温总理指示,中央财政和西南受旱5省(区、市)累计投入抗旱资金100多亿元,已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4307处,“五小”水利工程7万处,铺设输水管线2万多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8万眼,累计为群众和学校送水941万吨,确保没有一所学校因缺水而停课。各级政府在切实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同时,还进一步抓好春耕生产,千方百计保证今年农业有个好收成,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我国西南受旱5省(区、市)各级政府在组织抗旱救灾过程中履行了哪些职能?
(2)我国政府在组织抗旱救灾过程中是如何坚持政府工作基本原则的?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当代再建“海上丝路”无疑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历史意义。当前,亚太和世界格局正处于深度演变与调整之中,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国提出建设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同东盟携手合作,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为双方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不竭商机,也将为世界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1)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共同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依据。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建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越做越多,越多越火,丰富了荧屏,带来了欢乐。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分追求收视率,不少娱乐节目低俗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节目的文化本性。
(1)材料反映了当前文化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请你就如何解决文化低俗化现象设计几条合理化建议。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担心,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否流失?集体主义是否必要?协作的精神是否弱化?汶川一震,涤荡了我们心头的尘埃,震醒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它让我们看到,美德仍在,传统没丢。“5·12”,像一块巨型磁铁,凝聚起共御天灾的合力;“5·12”,也像一面特殊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请回答:
(1)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污染,如在学生中,星座文化、口袋书等十分流行,以消费欧美、日韩文化产品为时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品不屑一顾。在调查中学生还发现少数同学热衷于过洋节日,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
材料二: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2)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其重要意义。
A市某校组织了一个班的学生对某社区居民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注: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拒绝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某些服务性工作岗位。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什么问题?
(2)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A市政府和劳动者提出自己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