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 A.分封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历史前进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个大问题,就愈来愈成为打开中国近代化前进道路上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下列史料最能证明这一点是:
| A.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 B.中华民国的建立 |
|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 D.戊戌变法 |
1918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自序》中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孙中山抨击的是:
| A.袁世凯复辟帝制 | B.列强的侵略与殖民统治 |
| C.国民政府的腐败 | D.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 |
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亡,但作为一场更广阔的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 B.在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 C.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
西方学者李普曼在其《道德序论》中指出:“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这里强调的是:
| A.生产经验是科技革命的主要动力 |
| B.发明使发现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
| C.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命 |
| D.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