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自1843年至1860年,传教士在广州共出版中文书籍、刊物42种,其中29种为宗教宣传品, 占总数的69%。 另外,13种为天文地理、历史、医学等科学读物,占总数的30%。设在十三行的博济医院,即新豆栏医局,门庭若市,成为传教士扩大西方文化影响的重要场所。1848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合信(Benjamin Hobson)来到这里,在金利埠创办惠爱医院,一批先前已经入教、粗通医学的人,如梁发、梁柱臣、卢挺善、周勤堂等人供职其中。同年,来自美国的传教士也办起学校和医所。1850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在广州开办男子日校,三年后又开女子日校、寄宿学墅各一所。这是广州新式教育之始。
料二 早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商品对民众生活模式的冲击,趋洋附西的倾向就在时势的流变中推动着生活习俗的演变。“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
材料三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主要潮流,各派力量纷纷建立政党,以争取议会中的席位。不仅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一些原属同盟会的成员也另组新党,而且立宪派甚至袁世凯的走卒也开始组党。据统计,从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新成立的团体约682个,其中,政党类型的团体312个,京、沪两地占了一半以上。这些政党,有的无一定章程,也无固定组织,仅发一声明就渺无声息;有的党又为壮大声势而到处拉人,赠送党证。有些人今天此党明天彼党,飘忽不定;有些人为捞取实利,又身跨数党。各派政治力量都在共和的幌子下捞取政治资本。
材料四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学在中国传播有哪些主要途径?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中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3分)各党派在议会中所占席位对比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9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近代经历了新旧思想的交锋,引发思想界的巨大变化。
(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近代以来不同社会思潮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请你填充下列表格空白处。

社会思潮
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维新思潮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新文化运动



通过对维新思潮人物的探究,同学们又搜集到如下史料:
史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定》
史料二(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2)史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
(3)从史料一到史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历史学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欧洲的启蒙思想家眼中有不同的变化: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及在欧洲人心目中变化的原因。

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荀子曰:“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国哪些传统思想观念?
(2)据材料二,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几个历史时期城市状况示意图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
材料三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不是以封建城镇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一些村庄和工矿区发展起来的。到了17—18世纪,形成了以乡村工商业为依托的中小城镇,这时期中小城镇大约已达到了700多个。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宋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明“英国城市化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的理由。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逢乱世的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主张“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心要用“仁义”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要求人们以“亲亲之爱”为起点,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仁爱”桥梁。……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蓝图。
材料二孔子68岁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列国周游回到鲁国,他的“参政”生涯至此结束……。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将化为泡影而产生了失望情绪,孔子终于发出了“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悲叹。客观地说,孔子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相比,是“格格不入”的,这就决定了孔子的悲剧命运。
材料三儒家的民本思想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他们所突出、关注的不是贵族威严,而是平民意志:不是贵族权益,而是平民命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是如何规划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蓝图”的?(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社会原因。(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特点。并从材料三的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后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