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德国的人口调查中,还没有电力工业工人一栏,可是,1895年,电力工业工人就有25000人,到1906-1907年,则达107000人。这主要说明
A.德国人口调查渐趋细化和准确 | B.德国就业率不断提高 |
C.电力工业是德国日益重要的新兴产业 | D.世界各国进入了“电气时代”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兴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 B.程朱理学的兴盛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科举制度的完善 |
“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说明唐代文学艺术()
A.发展兴盛,全面繁荣 | B.风格多样,兼收并蓄 |
C.名家辈出,相互影响 | D.面向现实,关注社会 |
中国现代哲学家宗白华在谈到魏晋南北朝文化时曾说到:“它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下列可支持这一看法的是()
①司马相如《上林赋》②顾恺之《女史箴图》
③王羲之《兰亭序》④柳公权《玄秘塔碑》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从春秋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到秦朝“书同文字”的变化(下图所示),反映出()
A.汉字开始走向成熟 |
B.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
C.书法发展为自觉的艺术 |
D.从百家争鸣走向文化专制 |
“(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徐)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体现的是()
A.老子的“辩证”观念 | B.孟子的“仁政”学说 |
C.墨子的“兼爱”思想 | D.韩非的“变革”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