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沿地月转移轨道直奔月球,在距月球表面100km的P点进行第一次“刹车制动”后被月球捕获,进入椭圆轨道I绕月飞行,之后,卫星在P点又经过第二次“刹车制动”,进入距月球表面100km的圆形工作轨道II,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卫星在轨道I上经P点的速度等于卫星在轨道II上经过P点的速度 |
| B.卫星在轨道I上的机械能比在轨道II上大 |
| C.卫星在轨道I上运动周期比在轨道II上长 |
| D.卫星沿轨道I经P点时的加速度大于沿轨道II经P点时的加速度 |
在“探究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P点,另一端被A、B两只弹簧秤拉伸至O点,F1、F2分别表示A、B两只弹簧秤的读数,如图所示,使弹簧秤B从图示位置开始顺时针缓慢转动,在这过程中保持O点位置和弹簧秤A的拉伸方向不变,则在整个过程中两弹簧秤的读数F1、F2的变化是()
| A.F1增大,F2减小 |
| B.F1增大,F2增大 |
| C.F1减小,F2先增大后减小 |
| D.F1减小,F2先减小后增大 |
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充电平行金属板相距为d,其间形成匀强电场,一带正电的油滴从下极板边缘射入,并沿直线从上极板边缘射出,油滴的质量为m,带电荷量为q,则()
| A.场强的方向竖直向上 | B.场强的方向竖直向下 |
| C.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为mgd/q | D.油滴的电势能增加了mgd |
如图所示为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时,依据测量数据作出的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图中DC平行于横坐标轴,DE平行于纵坐标轴,由图可知()
A.比值 表示闭合电路的总电阻 |
B.比值 表示电源内电阻 |
C.比值 表示电源电动势 |
D.矩形 的面积表示该状态下电源的输出功率 |
如图所示,在一幢居民楼里有各种不同的用电器,如电灯、电视机、洗衣机、微波炉、抽油烟机等.停电时,用多用电表测得A、B间的电阻为R;供电后,设各家用电器全都同时使用时,测得A、B间电压为U,进线电流为I;经过一段时间t,从总电能表中测得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为W,则下列表达式用来计算该幢楼居民用电的总功率,其中正确的是( )
| A.P=I2R | B.P= | C.P=IU | D.P= |
如图所示,C为中间插有电介质的电容器,a和b为其两极板;a板接地;P和Q为两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在两板间用绝缘线悬挂一带电小球;P板与b板用导线相连,Q板接地.开始时悬线静止在竖直方向,在b板带电后,悬线偏转了角度α,在以下方法中,能使悬线的偏角α变大的是( )
| A.缩小a、b间的距离 |
| B.加大a、b间的距离 |
| C.取出a、b两极板间的电介质 |
| D.换一块形状大小相同、介电常数更大的电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