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主、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请回答:
(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6分)
(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这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6分)
(3)你认为梁启超做出上述比较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梁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
阅读下列鸦片战争后中英贸易统计表:
价值单位:万英镑
年份 |
1840 |
1842 |
1845 |
1850 |
1851 |
1853 |
输华商品总值 |
52.4 |
96.9 |
239.0 |
140.0 |
216.0 |
100.0 |
(此表所列为正常商品贸易额,不含鸦片贸易)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回答:
(1)1840~1845年中英贸易额变化呈什么趋势?为什么?
(2)1845~1853年中英贸易额变化总趋势是什么?原因何在?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开始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2)、试分析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原因.
毛泽东在1937年指出:“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过去的提出和今天的放弃,都是正确的。”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试结合1927-1937年中国革命的实践,简要论述毛泽东上述思想的正确性。(8分
(2)中国共产党策略方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哲学中的那些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军进展当与中国亲日军阀之活跃相并行。日本将利用华北各派军阀之冲突……特别是在“停战”后防地之分配上,煽起大规模的军阀战争。冯玉祥、方振武已开端在先。其他如四川军阀战争正酣,西南的反蒋的酝酿,都昭示着各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积极准备便于他们瓜分中国的军阀战争。
——引自《中央致各级党部及全体同志的信——论反帝运动中的统一战线》(1933年6月8日)
材料二 中国民众在福建所谓人民革命政府的存在与破产之中深刻地了解到反革命改良主义的实质。在福建聚集了一切中国的反革命的改良主义的集团与派别……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一切行动都是动摇犹豫投降出卖妥协与失败主义的行动。
——引自《中央为福建事变第二次宣言》(1934年1月26日)
材料三 今当我亡国灭种大祸迫在眉睫之时,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再一次向全体同胞呼吁: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引自《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5年8月)
材料四 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北三省后,现在又并吞整个华北,而且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我们的任务,是在使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引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年12月25日)
回答:
(1)指出材料一、二中的策略错误及其实质。
(2)比较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指出党的策略路线的变化。
(3)据材料三、四,说明党实现策略路线转变的主要依据。
(4)从党的策略路线的这一变化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二: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或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李立三认为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这种选择体现了当时党内的一种什么错误倾向?
(3)结合史实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是怎样开创的?从中你认识到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