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歌》是法国的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5月创作的,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联系最为紧密的历史事件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
C.巴黎公社 | D.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 |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分权制衡原则 | 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
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 D.联邦制、民主集中、自由平等原则 |
林肯总统在某次内阁会议上就某个方案征询意见,结果出席会议的七名内阁成员都表示反对。但林肯在宣布结果时却说:“七票反对,一票赞成,反对无效,方案通过。”你认为林肯的做法( )
A.符合民主集中制原则 | B.违反了权力制衡原则 |
C.违背宪法,林肯宣布结果无效 | D.符合宪法对总统权限的规定 |
《世界文明史》指出:“《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殷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为“警惕”专制政治,“制定者们”采取的措施有()
①国家权力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分②国会可以随时对总统提出弹劾
③总统任命的官员须经国会的批准④联邦法院有权审查行政或立法行为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689年以后的英国离民主还远的很,英国的新政治体制无非是寡头政治”(《欧洲文化史》)它说明当时()
A.英国还没有建立民主政治 | B.大部分英国人没有选举权 |
C.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没有掌权 | D.英国由封建贵族统治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