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与方正学书 王叔英
仆于执事别十余年,其间情慕之浅深,书问之达否,曰事之细者耳,姑置之不足道也。惟执事之身,系天下之望。士之进退、天下之幸不幸与焉。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兹实天下之大幸也,故敢有说以进于左右焉。
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自用其才者尤难。如子房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贾谊之于文帝,未能自用其才者也。何则?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尝不中,高祖得以用之,而当时受其利。故亲如樊、郦,不可得而问;信如平、勃,不可得而非;任如萧、曹,不可得而夺。此子房所以能自用其才也。贾谊之予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言之,且又言之太过,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能用其言,此贾谊所以不获用其才也。方今圣天子求贤用才之意,上追尧、舜,固非高祖、文帝可比;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远方皋、夔,亦非子房、贾谊可伦。真所谓明良相逢,千载一时者也。将见吾君不问则已,问则执事必能尽言;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致斯民于唐虞雍熙之盛者,在是矣,岂非天下之幸欤!
虽然,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亦有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如夏时、周冕之类,此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也;如井田、封建之类,可行于古而难行于今者也。可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易;难行者而行之,则人之从之也难。从之易则民乐其利,从之难则民受其患,此君子之
用世。贵乎得
时措之宜也。执事于此,研诸虑而藏诸心者非一日矣,措之犹反掌耳,尚何待于愚言之赘哉!然仆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不能无言于左右耳。
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苟待其既失而后救之,是乃爱之浅而虑之疏也,其得为忠乎?天下知执事之深,爱执事之至,如仆者固多矣,窃谓忠于执事,未有能有过于仆者,伏惟稍垂察焉。
【注】方正学(1357—1402),即方孝孺,明初著名学者。“正学”是他的书斋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书问之达否 达:畅达
B、言之未尝不中 中:满意
C、故大臣绛、灌之属,得以短之 短:轻视
D、而执事致君泽民之术 泽:施恩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兹实天下之大幸也 B.从之易则民乐其利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C.凡人有措天下之才者固难 D.能用其才者也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其得为忠乎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孝孺被召进京将担大任,作者为此冒昧地写信给他,向他进言。
B.贾谊不像张良那样有人缘,得时势,受恩宠,因而处处受到排挤。
C.作者从历史经验的角度规劝方孝孺要从实际出发,不要泥古不化,使百姓遭殃。
D.作者极谦卑地表达自己对方孝孺的耿耿忠心,委婉地提醒方孝孺要防患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侧闻被召,计此时必已到京,获膺大任矣。
译文:
(2)执事不言则已,言则吾君必能尽用。
译文:
(3)夫人情爱其人之深,而虑其患之至者,必救其失于未患之先。
译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k.&s~5*u9分):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曲,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k.&s~5*u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k.&s~5*u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求 |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条陈述 |
C.琥怒,谋中以危法中:内心 |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
下列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 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 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 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k.&s~5*u
④ 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 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 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
B.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事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
送薛存义序
柳宗元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蚤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柳子载肉于俎俎:砧板 |
B.追而送之江之浒浒:水中 |
C.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假:代理 |
D.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赏:赏赐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鲜明地表达了柳宗元政治上的民主倾向,提出官吏乃是人民的仆人,他们拿了人民的钱就应认真为人民办事。 |
B.本文称赞薛存义为官勤谨,政绩优良,是个不白拿俸禄、明白人民可以黜罚懒官贪官的道理的人。 |
C.文章借送薛存义正面立论,又用正面立论来衬托薛存义的为人。其中立论开门见山,使所说道理更加显豁。 |
D.本文虽短,而结构严谨;语句转接自然,语意委婉含蓄,间接揭露了吏治的腐败,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
(2)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译:
(3)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 (4分)
译:
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
《酌古论》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为二。文士专铅椠①,武夫事剑楯,彼此相笑,求以相胜。天下无事则文士胜,有事则武夫胜,各有所长,时有所用,岂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谓文非铅椠也,必有处事之才;武非剑楯也,必有料敌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谓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剑楯之事,非其所习,铅椠之业,又非所长,独好伯王大略,兵机利害,颇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间窃窥英雄之所未及,与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别白者,乃从而论著之,使得失较然②,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论。
(注)①铅椠:指写文章②较然:明显第一段中与“文武之道一也”意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将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条。 |
B.天下安定之时,文士发挥的作用更大。 |
C.后世的文士、武将只注重自己的名声。 |
D.作者对于写文章和行军打仗都很擅长。 |
“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运用了修辞手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酌古”所要研究的材料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1) 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朝闻道,夕死可矣。 |
B.善始者实繁春华秋实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
C.振之以威怒振长策而御宇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
D.塞源而欲流长也流水不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吾从而师之 |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臣闻求木之长者 |
D.而况于明哲乎青取之于蓝 |
下面翻译的句子正确的一句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君王应当重视神灵的器皿。 |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克服到最后的却很少。 |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会 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把骨和肉扔给行路的人。 |
D.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畏惧的是人民的力量。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未见知待。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先主(刘备)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
先主薨於永安。先是,吴王孙权请和,先主累遣宋玮、费祎等与相报答。丞相诸葛亮深虑权闻先主殂陨,恐有异计,未知所如。芝见亮曰:“今主上幼弱,初在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答之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脩好於权。权果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权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权乃见之,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芝为(大)将军二十馀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饰意气,不得士类之和。
——选自《三国志·邓张宗杨传第十五》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闻巴西太守庞羲好士,往依焉依:投奔 |
B.未见知待见:看见 |
C.大王今若委质於魏委质:投靠 |
D.身之衣食资仰於官资仰:依靠 |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邓芝“赤心为国”的一组是()
①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②宜遣大使重申吴好
③自表请见权曰④蜀必顺流见可而进
⑤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⑥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⑤ | D.②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芝入蜀后,没有得到别人的了解和重用;一次和先主的谈话,使他获得了器重和信任。 |
B.吴蜀两国原来关系较好,但是刘备去世后,孙权担心魏国弱小,结盟于己不利,一度产生了动摇。 |
C.邓芝到吴国后,分析了两国结盟的好处和不结盟对吴国的害处,终于说动了孙权,恢复了盟友关系。 |
D.在和孙权谈论吞并魏国后的前景时,邓芝直截了当地告诉孙权,蜀国一定会重新开始对吴国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