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7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
严志才《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书中说:“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外洋航运吨位的83.3%,国内航运吨位的63.1%,铁路总里程的90.7%。”从中可以看出()
A.中国经济主权受到全面威胁 |
B.帝国主义各国把中国作为投资场所 |
C.中国重工业殖民地化趋势加强 |
D.国民政府吸引外资取得巨大成功 |
1898年,清政府设立了矿务铁路总局和农工商总局。1903年又设立了商部,1906年又改商部为农工商部,并设立邮传部主管铁路和电报事宜。这些举措()
A.客观上有利于国内实业发展 |
B.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目的 |
C.有力支持了其政治上的探索 |
D.意味着国内经济结构的改变 |
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 B.整体史观 |
C.革命史观 | D.唯物史观 |
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
C.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 D.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马克思在评论某一历史人物时说:“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这里的“他”应是()
A.苏格拉底 | B.但丁 |
C.马丁·路德 | D.洛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