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 A.报童在街上叫卖 | B.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
| C.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 A.《大卫·科波菲尔》 | B.《老人与海》 | C.《巴黎圣母院》 | D.《等待戈多》 |
经典物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终于在20世纪初被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两场伟大的革命所解决。这两场革命使人类 ()
| A.拥有了研究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理论体系 |
| B.放弃了经典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 |
| C.否定了此前物理学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
| D.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
在英国,20世纪50年代有“愤怒的年代”之称,这一时期一批被称作“愤怒的青年”的小说家和剧作家称雄文坛,引人注目。他们的作品表达了战后人们普遍的幻灭感,宣泄了年青一代对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怒情绪。你认为从创作手法上看“愤怒的青年”的作品应属于 ()
| A.现实主义作品 | B.浪漫主义作品 | C.现代主义作品 | D.古典主义作品 |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的主流着力于表现社会生活、关注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批判社会罪恶。属于这一文学主流的名著是()
文化名人胡适称:“我在学堂里的名字是胡洪”,“直到考试留美官费时(1910年)我才正式用‘胡适’的名字。”直接影响胡适改名的著作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 B.张之洞的《劝学篇》 |
|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 D.严复的《天演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