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经济”是一种形象的比喻,使人们想起牧童在放牧时,只顾放牧而不顾对草原的破坏。它是一种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的经济模式。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有
①.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③发展绿色经济,退耕还牧
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紧密结合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④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对于张志成同志英勇救人的事迹,网友评论也很多。有人认为值得,应该大力提倡;有人认为不值得,不宜提倡。网民的这一争论表明()
A.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应看其物质贡献 |
B.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的 |
C.价值观是人生的积极向导,引导人们寻找人生真谛 |
D.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
2013年10月31日《扬州日报》一篇“宝应救人英雄不幸身亡”报道引强烈反响,上百名村民自发吊唁张志成同志。他托举生命,十年救下四位落水者。这说明()
A.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品质更崇高 |
B.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
C.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
D.必须把他人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是通过传说实现的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的必需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土壤上的花朵与果实。”这句话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③任何个人的成绩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④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就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