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注:同比增长是指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产业增加值反映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材料二:2008年初,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为“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2008年6月底,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宏观调控政策变为“一保一控”。“一保”,就是保经济增长速度,“一控”,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到2008年11月初,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经济迅速下滑,通货膨胀已经不太严重,宏观调控政策修订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了这一宏观调控政策。
材料三:2009年3月5日,温家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个“核心数据”中,七大“民生指标”非常抢眼。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四百二十亿元促进就业;为企业 居民减轻税负约五千亿元;安排“三农”投入七千一百六十一亿元;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一千四百六十一亿元……。美国《侨报》对此发表评论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层今年的决策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笃行“为政之要首在利民,为治之道重在安民”。
(1)分析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哲理。(10分)
(3)结合材料三,逐一分析上述民生指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8分)
(4)从国家职能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家应怎样实施经济职能才能更好实现“安民”、“利民”。(10分)
现在的中学生,没有不会玩网游的。2011年4月,某某中学高三(1)班同学围绕"中学生该不该网游"这一问题展开了调研活动。请你参与其中进行探究。
【问题调查】
同学们对南京市的6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88%的学生玩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可以训练人的手脑配合能力,起到开发大脑、提升智力的作用;可以激发钻研、创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但是,中学生由于社会认知不足和自我防护意识缺乏,沉湎于游戏会引发违法犯罪,带来游戏者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伤害。同时,网络暴力、色情游戏以及淫秽色情网页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此,有的同学赞成网游,有的同学反对网游。
(1)你是否赞成中学生网游?请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阐述你的理由。
【分析探究】
在探究活动中,赞成网游的同学例举了2010年我国网游市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23.7亿元,同比增长26.3%,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网游拓宽了消费渠道,促进了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游戏加工、创意等行业的空前发展。与此同时,网络游戏增强了消费者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网游的积极作用。
【建言献策】
网络暴力、色情游戏以及淫秽色情网页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反对网游的同学组织举办“远离网游从我做起”征文活动,要求就网游文化与青少年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积极建言献策。
(3)请你根据征文活动要求,从《政治生活》角度,就如何克服网游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
近年来,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模式”的实质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点。
(1)请分别列举出体现“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制度。(6分)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模式”的形成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6分)
近年来,我国每年平均有近10万人因交通事故丧生,每天都有近300人被车祸夺去生命,交通死亡事故率约占全球的15%,成为交通事故多发国家。对此,《刑法修正案(八)》作出了回应,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正式入罪。这次关于“危险驾驶”的入罪,改变了“肇事后再处罚”的方式,不管是否造成后果,只要有危险驾驶行为都予以处罚。“酒驾入罪”走入我们的生活,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
(1)结合《政治生活》知识,就“‘酒驾入罪’彰显了保护民生的立法原则”谈谈你的认识。
(2)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从2011年起,江苏省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困难群体帮扶为重点,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江苏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的必要性
第十一届全运会会徽图案是“和谐中华,活力山东”。该会徽创意以11个“竞技人形”为主要构成元素,整体结构创意来源于古汉字小篆繁体“中华”的“华”字;造型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吉祥饰物“四喜人” “同心结”的手法,寓意第十一届全运会“和谐中华,全民全运”的理念。同时以“运动人形”作为会徽主形态,昭示“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主题口号: 和谐中国,全民全运。
宣传口号:抓住承办全运会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热情欢迎八方来宾……
根据文化的力量,分析说明上述主题口号和宣传口号为十一届全运会成功举办以及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