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
注:同比增长是指与上年同期相比较;产业增加值反映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材料二:2008年初,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为“两防”,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2008年6月底,为防止经济增速下滑,宏观调控政策变为“一保一控”。“一保”,就是保经济增长速度,“一控”,就是控制通货膨胀。到2008年11月初,国际经济形势恶化,国内经济迅速下滑,通货膨胀已经不太严重,宏观调控政策修订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认了这一宏观调控政策。
材料三:2009年3月5日,温家宝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在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个“核心数据”中,七大“民生指标”非常抢眼。其中,中央财政投入四百二十亿元促进就业;为企业 居民减轻税负约五千亿元;安排“三农”投入七千一百六十一亿元;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一千四百六十一亿元……。美国《侨报》对此发表评论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国领导层今年的决策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笃行“为政之要首在利民,为治之道重在安民”。
(1)分析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哲理。(10分)
(3)结合材料三,逐一分析上述民生指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8分)
(4)从国家职能的角度,分析说明国家应怎样实施经济职能才能更好实现“安民”、“利民”。(10分)
材料一:有一次,哲学家贝克莱与一位朋友在花园里散步,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他说,因为我踢到了石头,石头才存在,因而他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观点。
材料二:据《坛经》记载,神宗五祖要选拔接班人,就命弟子们每个人做一首诗,以考查对佛家教义,对神的理解。神秀写下了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当时有一个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很不满意,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认为,世界上本来什么也没有,所以也没有什么尘埃。神宗五祖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和神心领神会了,于是把衣钵传给了他。这个和尚就是神宗六祖:慧能和尚。
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一: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 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因此,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1)结合材料一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
(2)分析材料二说明乔治·贝克莱的哲学观点及正确的物质观。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9年4月我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初期的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输入型病例。虽然这样, “祖国是留学生的家,”流感不能成为拒绝出国人员归国的借口。不过,如果归国人员都能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配合防疫,就能极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和防控成本。
材料二:在甲流爆发初期,人们谈甲流色变。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探索,对该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它虽有较强的传染性,但是可防、可控、可治愈;随后我国成功研制出预防甲流疫苗并进行了临床验证,现在已由政府财政买单,优先在中小学毕业生、教师、医生等人群中免费接种,情况基本良好。
(1)从规律的角度,怎样理解“甲流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2)结合材料,谈谈人们对甲流的认识、甲流疫苗临床应用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简述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和作用。
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我们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提高联合国效率,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
结合材料回答:
(1) 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中国为什么主张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2)安理会的改革成为联合国改革的重点。为什么要推进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