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就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循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寻求救国真理的途程之艰辛、实现近代化的历程之坎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此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材料二
孟德斯鸠学说图解
材料三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 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四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原因。
⑵材料二反映了孟德斯鸠的哪一学说?这一学说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
⑶材料三中“康梁之徒”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⑷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这场反封建斗争有何特点?这次向西方学习与以前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西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实际传播到北美地区。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30年,英国 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子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科学家们根据这一发现,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对点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9世纪90年代起,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人类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得益于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说两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请各举两例。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哪些突出特点?它所表现的新特点对我们有何启示?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美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美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15分)
材料一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这次革命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而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的行动。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它不是阶级统治的行政权形式和议会形式之间所进行的无谓的斗争,而是同时对这两种形式进行的反抗,这两种形式是互为补充的,议会形式只是行政权用以骗人的附属物而已。公社将由各区选出的市代表组成,这些市代表由全民投票选出,对选举者负责,随时可以撤换。其中大多数自然都是工人,或者是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它将不是议会式的,而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机关。警官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而将成为公社的勤务员,像所有其他行政部门的公务员一样由公社任命,而且随时可以撤换;一切公务人员像公社委员一样,都只应领取相当工人的薪金。法官也将由选举产生,随时可以撤换,并且对选举者负责。一切有关社会生活事物的创议权归公社。总之,一切社会公职,包括原属于中央政府的少数几项职务,都将由公社派出的人员执行,从而也都是处在公社的监督之下。
——节选自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据材料概括巴黎公社的主要特点。(8分)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价巴黎公社的政权建设。(7分)
(15分)
材料一清末变法改制前,我国的司法制度自古只有办理之专官,无特设之法院,司法权多由各级行政部门掌管。
——郭志祥《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研究》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l910年清廷通过了《刑事诉讼律草案》与《民事诉讼律草案》,明确把诉讼分为刑、民两部分,为审判中的民刑分立确立了法律依据。1910年颁行《法官考试任用暂行章程》及其细则,以法令的形式初步确定了通过考试选取法官的制度,并严格规定了考试章程。在所颁布的《宗室觉罗诉讼章程》中,更是规定过去享有司法特权的“宗室”在民事诉讼中,审判管辖、起诉、被诉等审理过程中都不再享有特权,而与汉人“一体同科”,满洲宗室犯罪,必须像汉人一样关进监狱。
——节选自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审判制度改革的内容及影响。(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