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链DNA分子中,已知A≠C,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A+T)/(G+C)=1 B、(A+C)/(G+T)=1
C、(G+C)/(A+T)=1 D、(A+G)/(T+C)≠1
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对所处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C.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电灯,这样做的是利用了土壤动物具有趋光性的特性 |
D.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
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木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
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 |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 |
分析以下实例,其中属于互利共生的是: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A.②④ | B.①⑤ | C.③⑥ | D.③⑤ |
“人与自然”节目中报道,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鹿和七只雌鹿散放到保护区中,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追踪和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了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 |
B.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 |
C.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
D.该种群数量将会按“J”型曲线一直发展下去 |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
B.2011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0.04% |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