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经过春秋战国的演变,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成型。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明走向衰落,到近代出现了工业文明。
材料三 《天仙配》是我国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五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材料一认为这些措施导致了什么现象的出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经济模式的演进过程。
(3)根据材料三,归纳其所反映的生产方式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4)据材料四,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为什么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5)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爱因斯坦的主要科学成就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1)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在哪里?在其民主制度达到“黄金时代”后,其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材料二

(2)据图,从左到右三个机构各自的主要职责是什么?(3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原则是什么?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3分)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句。陆游的诗句描述了当时怎样的局势?这种局势是如何形成的?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更加完善,示意图。请说明其作用。

张传玺主编的《中华文明史》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破坏,也有贡献,破坏主要表现为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人口散亡。依据此后的历史发展,你认为这一时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
2.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阅读地图,依据地图说明秦朝到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此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认为;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较强,故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从元代开始,中央任意将自然环境和文化认同差异明显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防止政治上地方割据政权出现。但难以形成独立经济体,不利于地方发展经济。
(2)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元代前后中央政府在划分地方行政区的原则上有何不同。分析这种变化的利弊。
(3)清代是如何划分行政区的?有什么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