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1920~1936年中外企业资本产值增长及比重变化的数据。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币单位: 1936年币值:亿元
|
1920年 |
1936年 |
1920~1936年 平均增长(%) |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
中国资本 |
6.61 |
44.8 |
26.09 |
63.2 |
9.0 |
||||
外国资本 |
8.13 |
55.2 |
15.16 |
36.8 |
3.9 |
||||
合计 |
14.74 |
100.0 |
41.25 |
100.0 |
|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
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1820年的晚清,竟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市镇经济的发展 | B.小农经济的影响 |
C.晚清经济的衰败 | D.坊市制度被打破 |
王夫之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
《十三经注疏》中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文中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的原因是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礼乐制度 |
1940年《八路军军政杂志》杂志曾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盛赞的“此役”是()
A.长城抗战 | B.平型关伏击战 |
C.台儿庄战役 | D.百团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