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增加居民的收入,扩大居民消费,保障人民生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三农”工作,增加农民收入;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分析说明我国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是什么?(10分)
(2)结合材料回答:上述措施如何体现政府职能?(20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奥巴马在开幕式上引用了中国先哲孟子的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要树立全局观念 D.主观要符合客观

材料一:截至2010年3月27日,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地区因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共有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旱灾发生后,各受灾省区市高度重视迅速启动了紧急预案,温家宝总理和五省市区市领导亲临抗灾第一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材料二:2010年3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
(1)运用所学政治生活,分析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带领人民抗旱救灾的依据。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党和国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生活的道理。

2007年10月24日晚,带着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探索深太空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从万户的飞天豪情到“嫦娥”38万公里的奔月之路,中国人正在把蟾宫折桂的梦想一步一步地转化为现实。某班同学为深入了解这次活动收集了很多材料:
同学们了解到,为了用最小的代价实现奔月计划,经过精确的分析和计算后,嫦娥一号卫星最终选择了“运载火箭将月球探测器送入环地球的大椭圆轨道,然后探测器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处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到达月球”的路线。在飞往月球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足够大的运行轨道,同时考虑地球、月球甚至太阳的引力作用,卫星共进行了3次变轨加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随后,“嫦娥一号”卫星沿着这条设计精妙的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并在飞行114小时后成功到达近月点。
同学们还了解到,我国的“嫦娥工程”是一个开放的工程,各国科学家可以共享“嫦娥一号”所获取的关于月球的数据信息。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开展了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任务的准备过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模拟跟踪了欧空局的“智慧一号”月球探测器,对测控系统进行了测试。而在“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11月1日至10日,欧空局的库鲁、新诺舍、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会为“嫦娥一号”的测控提供支特。另据了解,智利的CEE测控站也将在“嫦娥一号”绕月探测任务进行过程中提供测控支持。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嫦娥工程二、三期,还将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
(1)嫦娥一号从选择路线到成功达到近月点主要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6分)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嫦娥工程需要多层次国际合作”的原因。
(3)有人说,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说明人类只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征服自然。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观点。

有人说,“坚持真理,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请你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观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并提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好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加强对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理由。
(2)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