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房价、物价上涨过快不仅牵动了老百姓的心,也引起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纷纷出台了一揽子相应调控措施。A市政府于10月、11月分别出台了遏制房价、调控物价的政策措施。于是,某人认为,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A市的房价、物价一定能稳定下来。请你选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中的一个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10分)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于2015年9月25日在山西太原开幕。书博会期间,一批全面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上海重点选题、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优秀出版物在会上展出。书博会举办各类主题活动近200场,交流行业信息,进行业内研讨,拉动文化经济,成为出版业和图书发行业的风向标、晴雨表。
(1)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举办书博会活动的价值所在。
(2)某校准备开展引导广大师生读书的活动,请你为学校设计几个活动项目。(至少设计三个)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在主持召开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四次全体会议时强调,要锲而不舍地抓好扶贫机制改革和重点工作落实,为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汪洋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扶贫开发任务仍艰巨繁重。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培训。落实社会扶贫支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要细化实化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等机制改革措施,促进“真扶贫、扶真贫”。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全面完成扶贫脱困任务。
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尽在书中。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阅读事关全民素质和文化强国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克强总理在谈到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时说,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而且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1)“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请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材料二:目前很多国家都已对阅读进行立法,如美国《卓越阅读法》,韩国《读书振兴法》等。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全民阅读战略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据报道,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也已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阅读立法”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我国国民阅读水平。反对者则称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21世纪教育网
(2)请你站在其中一方立场上,运用唯物辩证法相关知识阐明其依据。
习近平在2014年7月9日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近1 000年前,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发展中美关系要顺时应势、与时俱进。35年来,尽管国际环境和我们两国国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美关系能克服困难、不断前行,其原因就是两国几代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赋予中美关系新的内涵和动力。今天,我们双方更应该审时度势,转变思路、创新思维,不断开创两国合作新局面。
问: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统计列表
项目 年份 |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 |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1978年 |
343.4元 |
133.6元 |
57.5% |
67.7% |
2002年 |
7702.8元 |
2475.6元 |
37.7% |
46.2% |
2012年 |
24565元 |
7917元 |
36.2% |
39.3% |
材料二:据统计,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酷抠”是当下一种时尚的抠门,这是一种褒义下的“抠”,因为酷抠族崇尚的是“节约光荣,浪费可耻”。酷抠族精打细算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约的方式。喜欢高质量、幽雅的生活,具有很好的审美眼光和高雅的生活品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你就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向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其经济生活的理论依据。
(2)根据材料二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节俭是好事,消费是坏事”,请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